分享

飞躍的曼谷商业中心的空间设计

 半生飘泊半生愁 2019-05-19

随着近两年品牌主题店,店中店,POP-Store,和各大商业中心的发展,单纯的购物和消费之外,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艺术与生活在商业空间中的体现。

通过商业空间与城市街道(临街店铺),商业空间与城市建筑(商业购物中心),商业空间与个体(行为与体验)三部分来简单探讨曼谷商业空间的设计,并分享由此展开的设计思考。

01

城市街道(临街店铺)

新旧元素碰撞

创意主题空间

“当一个设计完全取自传统,仅仅复述其基址赋予的规定时,我感到缺乏一种对世事的真正关心,也缺乏那些从当代生活中散发的气息。如果一件作品只表达当代趋势和世事洞见,而不去引发人对其场所和环境的感知,那么这件作品就并非扎根于它的基址,而我也察觉不到它所矗立的土地的特有吸引力。”

这张随拍的城市街道掠影比较好的表达了我对于曼谷这座城市的认识。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包含着城市发展的最佳状态,新建成的,正在建造的,和旧时保留的,有机融为一体。无论城市发展到何种阶段,任何一个空间都有迹可循。

老城区临街店铺设计的关键也并非完全重建,而是以恰当手法改造,尝试新旧碰撞,来激活原有空间,同时使它融于整体街道氛围。另一方面,还需要以具体的形象为媒介,传达抽象的感性情绪,以个体的主题性来体现整体的包容性。

下面要介绍的店铺地处Eakkamai一带,片区内有很多有趣的小店,著名的创意街道Thong Lo也位于这里。

街道立面的新旧碰撞

创意主题空间

- 01 Shugaa -

Shugaa是这个区域内的一家甜品店,设计灵感来源于糖晶体。木质晶体元素轻盈的悬挂在玻璃幕墙上,既突出了店铺的主题,又与环境相融。

店内定制的金属吊灯,吧台处的路灯,墙面的渐变图案,都应用了方糖的元素。比较突出的是它的颜色材质搭配。从配色来讲,薄荷绿到豆沙绿,深藕荷色到豆沙灰的顺色过渡,甜蜜且温馨。从材质来讲,浅木色,白色大理石贴面和玫瑰金金属的搭配,轻奢华又精致。

通往2F的旋转楼梯,使用透明亚克力砖拼接而成,光影层次丰富,纯净剔透。

这几种手法交织在一起,共同传递了甜品店的主题空间属性。

- 02 Un Fashion Cafe -

Un Fashion Cafe是一家仿造老火车的主题店,外部造型乃至部分开窗方式都取自火车车厢,立面材质使用红砖,锈铁钢板和金属网,营造陈旧斑驳感。材质的选择上与周边环境氛围相呼应。左侧咖啡店的内部空间布置,也充满了老式火车车厢的怀旧感。右侧是手工皮具店,主要售卖创意杂货,皮质鞋包,考虑到橱窗的必要性,店铺的临街面使用大面的玻璃落地窗,新与旧,在这里得到融合。

- 03 Machine Age Workshop -

Machine Age Workshop的位置比较偏僻,混在住宅区,又在一个院落内,不仔细辨认的话很容易错过。

室内外都传递着工业仓库的气息。室内左侧是不同类型的Workshop Area,右侧有一个阁楼,阁楼上可以坐下来休息喝咖啡。内部家具也全是收藏品,每件都不同,墙面的挂画,空间的装饰品,也都是复古工业风。

与内部的工业厚重感相反,正对入口有一个阳光房,摆放着植物,阳光洒落进来,轻松惬意。Machine Age Workshop的空间主题性十分鲜明,随时让人联想起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场景。

无论是城市街道本身,还是散落在街道上的各色小店,都让人感到眼前一亮。在这里,设计师也许会重新思考,关于新旧碰撞,关于主题空间。城市不会说话,它只通过这些街角的店铺,沿街的立面,将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多样的,彩色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听。

02

城市建筑(商业购物中心)

明确整体风格

确保唯一性和独特性

定位服务人群

集合相应业态

重视人在空间中的体验

艺术介入空间

“体验可以是直接的,个人的和私密的,也可以是非直接和概念的,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设想。

”Siam Discovery地处曼谷的繁华商业圈,旁边有Siam Square,附近还有其他几个商场:Siam Paragon,MBK等。

天桥作为连接几个建筑的交通纽带,融入了创意简洁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尺度宜人。

通过天桥进入Siam Discovery的入口处,放置了用废弃塑料瓶和塑料袋做成的小装置艺术,既作为垃圾分类标识,也传达了环保的概念。

进入商场后,站在内部廊桥上,可以看到中庭部分垂直方向上的视觉动线。与外立面相呼应的方格元素,以黑色金属框的形式呈现,贯穿空间的一层至顶层,部分方格上设置了LED屏幕,播放各层商品广告,也起导视作用。

廊桥天花使用了镜面不锈钢板,空间感得到延伸,层次丰富。

区别于传统商场中不同品牌店铺之间明确的边界划分,Siam Discovery区分了13个不同主题的生活方式体验室,同时使用材质来划分边界。视觉上店与店共存于一个大空间,没有立面上的遮挡。

界限不一定是明确的线,它可以和精准的物理特性相一致,但也可能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在这一点上,Siam Discovery多次使用了过渡的处理手法,使得公共空间和零售空间在装饰手法上得到完美融合。从空间的整合与划分来讲,既保证了零售空间各具特色,又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Siam Discovery作为城市潮流生活的地标,通过景观材质的内部应用,Street Furniture的配合,很好的营造了漫步在城市街道的空间氛围。

相同方格元素多次出现。

公共艺术以不同的功能形式融入空间。中庭部分的大台阶,放置了商场的艺术吉祥物-Explorer。同种艺术作品在空间内多次被强调,中庭吊灯也风格独特。方寸之间,艺术尽显。

- 商场内其他店铺掠影 -

以设计师的工作室为灵感来源的ROOM Concept Store。

这是一个窄长的空间改造项目,半透明阳光板和实木构件形成展墙,陈列商品。

最有趣的是临窗部分对于高差的处理。1m左右的高差,参观者站立在过道,它是展台的作用,参观者沿楼梯上去平台,它又是另一个展览空间。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会逼仄的空间,显得灵活而有趣味。

日本设计师落合宏理创办的品牌FACETASM

由Nendo和Loft的日本设计师一起构思的集合Loft商店

此外,商场一楼还有三宅一生在日本以外开设的第一家旗舰店。

Siam Discovery以它种种突出传统界限的设计,实现了在新零售概念下,对城市时尚生活购物方式的新探讨。

03

城市个体(行为与体验)

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功能多元化

为个体节省时间

亲近自然

传递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查尔斯·穆尔在1977年出版的《身体,记忆和建筑》一书中强调了身体和记忆在空间感知和体验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体验需要被放在第一位,身体感知最为重要和根本。而直接的,自然的,有关生活的空间,需要设计师去关注更为具体的,与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的领域及细节。”

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假设,当建筑不再纯粹是围合的空间,当景观不再是单调的花草水石,当光和自然不再仅是能源的象征存在,当艺术不再是孤零零的视觉展示,他们融合起来服务于同一个纯粹的精神核心,共同关注个体与场所的互动交流,通过人与空间的共鸣去影响人的生活状态,影响人对于自身关注点的有序排列,那连带生命的价值是否也会被重新思考?人们可能会发现,忠于自己的感觉更真实,与家人惬意的漫步更温馨,与朋友轻松的交流更有趣,找到和实现自身所爱,也许更有价值。

- 01 Open House -

Central Embassy是曼谷地标级的商业综合体,靠近Siam Center,轻轨两站可直接到达。购物中心规模宏大,地处原英国大使馆,名字也由此而来。参观的主要目的地Open House就坐落在这里的顶层。

Open House是一个集合餐饮,酒吧,书店,商业零售,联合办公,休闲于一体的Co-living Lifestyle Space,是一个融合了生活,文化和艺术的多元化场所。

Open House Plan

从电梯上来后第一眼首先惊讶于它的层高,中间是一栋白色的Art Tower,墙面不规则排布了展示搁板,搁板厚度大约3cm,内置灯带。塔内的自然植物向上延伸。玻璃天窗引入自然光线,夜晚和晴天都很漂亮。

左侧有一个两层的书架墙,售卖的是各国艺术设计类出版书,从侧面楼梯可以上去二层,其间设置了沙发。如果选到合适的书,可以坐下来安静享受阅读。书架墙同时兼具商品陈列和艺术展示的功能。

左侧走到尽头,有一个Co-Working Space,布置了休息吧台,工作桌和会议桌,人们可以在这里度过一段愉快的工作时光。

空间内分布着不同木质图腾装饰而成的塔楼,图案的拼接和组合极具东南亚特色,围绕着塔楼有不同的餐厅和酒吧。餐饮,零售及休闲空间无缝衔接,完美融合。

可供休息和举办小型活动的大台阶空间。

角落里的小型演奏空间。

站在高处望过去,整个空间高且深邃,错落有致。木质图腾塔楼的上方均使用镜面不锈钢板,镜像的场景从垂直方向上延伸了空间感,Art Tower的立面灯带反射在周围,光影琉璃。除了Art Tower上方的绿植,Open House的整体天花布满了树叶的图案,据说是设计师团队的手绘作品,作为展示的一部分,以公共艺术的形式介入空间,同时传达自然的设计概念。

Open House像是一个放在室内的微观城市组群。从生活,艺术和文化的多元角度,重新解释了商业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 02 The Commons -

The Commons坐落于曼谷城市中心,是一个小型的商业综合体,是曼谷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清水混凝土材质的代表作。而抛开这些标签,我更愿意称它为一个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心。

个人认为,The Commons其实很好的体现了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五个要素: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和屋顶花园。

下面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这五个点串联起来。


架空后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有递进式的台阶,坡道,休息平台和景观,沿着台阶和坡道向上走,有古典园林移步易景的感觉。

从平面的布置来讲,店与店风格不同,自由分布,有些顶面与楼板保留了一段间距,有点店中店的趣味,店铺以外的部分虽有楼板和半围挡,但因植物,空气和光的介入,仿若一个户外空间,因此又有街道中店铺的感觉。内部立面也不受结构的限制,几个大的中庭空间,实现了垂直与水平方向的交错贯通,不同层高之间也因此产生对话关系,从商业角度来讲,这样也更容易将客流引向顶层。

The Commons完美地实现了城市垂直花园的概念。

它的立面进行了开放式处理,最大限度的引入了自然光线和空气,将城市景观带入内部。

建筑立面使用了白色金属网,屋顶使用了不同密度排列的木格栅,光影错落,自然轻透。

顶层的Workshop旁边有一个露天的花园,围绕着它有一圈户外家具,在这里人们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

The Commons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上,实现了多种功能形式的组合,人们可以在这里购物,休息,工作,约会,吃饭。公共,共享,交流,亲近自然这些词,在这里成为打通人与空间情感交流的关键因素。

它的墙上有的这样的一句Slogan:“Our intention is to build first a community, then a mall。”

That’t it。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商业还是居住或是其他功能空间,围绕的核心也许都应该是个体。

从农耕文明发展到现代文明,我们经历了很多个阶段。而如今,社会的快速转型致使传统出现断层,传统人际关系纽带出现断裂,城市中的不明高楼越来越多,个体的存在感越来越弱,传媒愈演愈烈,人们的观念和认同越来越混淆,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淡漠。

商业空间设计的探讨只是一个小的窗口,它让我们尝试去窥探设计的本质;让我们停下来去认真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去关注个体,关注心灵,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通过思想,通过材质,通过抽象的语言,通过具体的形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