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中的意境美

 青海奇石欣赏 2019-05-19









关键词:美学 意境 美感 审美 想象
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1
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感?  
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美提高到形而上的水平,用它表示一种数学式的和谐关系。此后,柏拉图更进一步把美视为个别事物正面性质的古老观念,从形而上的哲学视野来看美,认为美是一切具体事物背后的原则,一种普遍共同的观念,一个独立而永恒的超验对象。中世纪,神学更是沿着柏拉图走向更为极端的境地,认为“上帝的作品都很美”。文艺复兴以后,关于什么是美的争论更是趋于激烈,可是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而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美的本质根源于“自然的人化”,强调“真”“善”“美”,认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要认识、掌握和运用自然的规律。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可以叫做“真”,人类实践主体的根本性质叫做“善”。当人们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得到预期的效果的时刻,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观事物“真”的规律性就会融合起来。“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各美其美”“尽善尽美”,可见美是主观的和相对的,因人而异,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关系,是一种强烈的感官存在,总有一定的感性形式,是主客观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
如果说美是具有主客观二重性,那么美感则着重强调其主观性。所谓的美观就是有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谐运动而产生的愉快。2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包含着双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美相比,美感有很大的个体主观因素和人间情味在起作用。
美感来源于对美的把握,来自于审美活动。而审美是主客观对照,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面对的主观目的的追求和客观规律的呈现如何统一的问题。人们在设想和解决问题时,经常面临极大的选择量,如何选择便有充分的主观性,这也就是审美。审美不是被动的静观,而是一种主动的活动,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主观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心里的、理性的能力。
那么,意境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在审美活动中有何特征呢?
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完全自觉自足的审美形态,它是个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它以对象形态为依据而又超越于对象形态,达到主体的心灵与对象形态的水乳交融。意境的审美特征实质,就是意境最终划清了审美中具象与超越,外观与内省,反应与顿悟,自觉与非自觉,器与道,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界限。3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有限是审美对象,无限是与物无对的境界。而把无线和有限连接起来的是人的想象---在纯粹的精神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想象大概是审美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使理解不致走上概念,使情感能够构造出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在此过程中,感知作为审美的出发点,理解作为审美的认识性因素,其中介、载体和展现形态则是想象。感知在生理上,理解在逻辑程序中都是常数,正是想象才使它们成为变数。因此,在审美活动中,要充分把握审美对象的意境美,必须注意:
一、有无相生,“无”之超越。
意境的根本特点是超越性,从当下事物超越到玄远境界,从“有”到“无”。在意境中,美是一种心灵体验,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这也是一种“有”之发现,也即审美主体的内在发现。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虚实相生、动静相生,而其根本实质是有无相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得其环中就是得其道枢,达到道的境界。就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乐与天地同乐”的境界,是超越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的“悦志悦神”,是伴随着悦志悦神而有想象无穷的最高审美境地,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二、时空转换,“空”之意味。
意境中多种情景的交融,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在思想意识里进行的审美活动,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通过时空转换,使人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也即是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空”与“物”相比就如“无”与“有”相较,“空”是一种“虚”的境界,是无我无物的自由和虚无,就像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任想象随意驰骋。
三、情景交融。,“有”之发现。
情景交融来自于主客观的统一,就是在审美过程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二元对照。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活动,既交与情,又融于景。人的内心是无比宽广与丰富的世界,情景交融上升到意境就使原本不可名状的情感获得了外在形象。也就达到了“有”之发现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是对感性之物的发现。“有”之发现也就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度。即“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四、主客统一,“性”“心”相印。
意境的基本内涵就已经说明,意境是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人与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的统一,情景交融是主客统一所达到的效果,而主客统一所达到的极致是“物我两忘”。自然之“性”与主体之“心”在意识状态上的统一。所谓自然之“性”即自然自由境界,是一种本真状态,是自然地真实的清净,是纯粹的客体性。而主体之“心”是超越客体和自身的感知,是突破概念的理解。
综上,意境的根本特点是超越,从当下的审美之象超越至象外,超越是内在的超越,既不脱离“象”,又超乎“象”。意境的审美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心理体验,是缘于心的心理超越,超越从有限入无限,从与物有对到与物无对,从不自由到自由。而超越的归宿是个体的精神自由,意境的无心与自然、自然而超越,正是通过不断泯灭我与外界的种种限隔,以彻底融入无限之中,获得自由的虚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