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巧倕,我就要给农耕文明排个序。
我以前发现农耕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得益于鸟类的启发----即早先人类在捕猎鸟类的活动中跟踪鸟类,发现鸟类喜食谷物,进而采集谷物以作为鸟的诱饵,当鸟抓住后,遗留的谷物后来又长出了新的谷物,同时人类也把谷物作为一种易于保存的食物,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个过程不是一绝而成,而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谷物的耕种形成了漫长的母系氏族文明。谷物的耕种有两个前提,水和火。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农耕文明,那么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又是怎样一种情形?
在巧倕出现前,农耕部落何许只有石斧,石锤或者木棍,没有牛,完全靠人力,应当有早期的陶类(用于打水和浇灌)。在上面的文字中,出现着两处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一处是“在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一处是“有人曰苗民。。。。。。。伯天下。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见则天下和。”这其实是代表农耕文明的两个早期阶段。 在第一阶段是我们祖先刚才青藏高原迁徙到雅砻江区域时,发现那里是百谷自生,说明那里土地肥沃,虽然我们的耕种还是非常原始的,但在那里我们找到了耕种稻,黍,稷等的方法,不再为温饱发愁,所以载歌载舞。 第二段说的是有苗部落,有苗部落是炎帝的后裔,他们已经会使用耕牛及工具等,是他们才将农耕文明发扬光大,并逐步形成了德,顺,仁,义的道德观点和文明意识,所以这时的祖先也是一个为后人所向往的时期。 在前后两段文明之间,巧倕出现了,正是因为巧倕的出现,使得我们祖先的农耕生产发生了很大的进步,进而导致牛的使用,所以牛既是炎帝的标志,也是农耕的标志。
为何说巧倕是导致农耕文明的根本呢?
首先,巧倕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巧倕何许就是一个部落。在我们祖先的迁徙过程中,部落逐步摆脱游牧,进行分工,除了形成各个水上渔猎部落外,也分化出专门制造工具的部落,比如制陶的唐部落---他是尧部落的祖先;制木工的巧倕部落---他是鲁班的祖先。 在我们的农耕时代,我们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西方或中东的生产文化模式,可能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商品交换或者早期钱币的流通使用。
在巧倕之前的农耕,应当是刀耕火种。先烧野,再用石刀棍子耕地,我很想让现代人也这么干干,让他们体会我们后稷耕种的艰难。我们稍微想想,就是耕地的不能离水太远,这就是我们烧出来的荒地要先用水淹,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必须在水流边上,还要防水淹没种植的庄稼,这就必须在山丘上,从河流上游或者山溪高处导水,通过火烧,水淹,石耕,排水,再播种。这就是我们早期农耕的形式,可以想象,要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并不多。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历史也不短。但我们的古人并不称自己是石器时代,他们说他们生活在金玉时代。所以金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五行中,金就处在首位。石就是金,也是所有与石相关的金属的总称。
那么巧倕究竟做了哪些技术革新呢?
巧倕最重要的发现是发现了木工的榫卯结构。有人会说,你胡说,没有金属工具,你怎么打榫头,怎么砍树? 有证据证明在巧倕之前,我们的祖先已在使用石斧,石刀等,还能钻木取火。所以我们可以用石斧砍树,用钻木打眼,这样我们就能做成原始的榫卯结构。有人问,巧倕做这个干啥用? 最初的用途是做械----即木笼,用来设陷阱捕获大型兽类。所以牛的顺化一定得益于械的使用。 除了做木笼,巧倕还做木耙,木犁等,还有弓和箭等,所以后羿部落也是从巧倕部落分离出来的。
巧倕部落出现在炎帝之前,黄帝及帝俊之后,是在祖先从雅砻江向汉水迁徙过程中产生的,应当在9千年前就出现了。因为在7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榫卯结构的房屋。也就是说虽然巧倕部落在9千到一万年前就出现在雅砻江到汉水流域,在距今7千年前就到达今天的宁波等东海之滨,巧倕部落又是怎么会死在东北的北海之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