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建学统,重建价值根基,培养「大国民」

 浮生偷闲 2019-05-19

01.

「重建学统」

4月11日(周四)晚的直播讲座,围绕教育,傅国涌老师谈及近代以来,为适应现代化,在「重建学统」上,民国教育学家的重要努力。

他的观点简单有力,也深刻精彩。

傅老师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挑战来源于两方面。

第一个挑战源于中国教育传统本身。中国的教育很早熟,早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就已经确立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

然而,这种旧的学统,到了近代却无法适应一个变化的时代,尤其「开眼看世界」之后的中国,需要的已经不是过去在「皇权思维」下形成的,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教育,而是需要一种具有全局观的、现代化的教育。20世纪初以来,几代知识分子、教育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重建学统。

另一个挑战则是,重建学统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启发。所谓启发,就是让人性中的求知、向好、爱美的天性显现出来。即教育是让人回归「真、善、美」,才能使人生达到完美。关于这种「美」的教育,一直到19世纪晚期,也即晚清,才出现指向审美方面的教育。

傅国涌老师指出,面对这些挑战,几代知识分子、教育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比如,蔡元培、张元济、王国维,以及后来的胡适、陶行知等等。

他们大部分从中国旧的教育学统中成长起来,精通四书五经等典籍;他们之前并没有接受过西方以科学教育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但在时局变化中,他们参加过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活动,被时代所推动,认为教育必须做出改变,跟上时代的脚步。

02.

教育先驱:张元济与蔡元培

在这些为教育奔走的教育家中,傅国涌老师尤其提到了张元济与蔡元培。

张元济生长于旧学统,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参与过戊戌变法。在时代的洪流中,张元济将一生的时光都献给教育。

他投身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教科书,将商务印书馆打造成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机构之一。20世纪初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学术新人的聚集地,像严复、林纾和蔡元培,都供职于此,译介西学。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原富》,便于那时通过商务印书馆出版,激起了知识界的巨大反响。

在傅国涌老师眼中,商务印书馆的努力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不亚于北京大学。

与张元济年龄相仿的蔡元培,也曾在旧学统中考取过科举功名,做过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后,蔡元培离开翰林院,投身学堂教育。尔后,他在商务印书馆进行伦理学教科书的编辑工作。民国初年,蔡元培担任教育部长,担当起领导民国教育行政工作的责任。

▲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开「学术」与「自由」之风,革新北大。

傅国涌老师认为,蔡元培对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在办学方面;在办学方面,他最重要的贡献则是学校风气。放眼民国时期,蔡元培的教育观念也是超前的。他在北大期间,奠定了中国大学的基础。

蔡元培在给林纾的回信中提出他关于大学的两条主张: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傅老师在直播中认为,蔡元培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即使放在今天,也可以成为举世公认的大学办学原则。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也按照这样的主张办学。北大因此有了普世大学的气象。

作为教育家,蔡元培还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对此,傅国涌老师认为,虽然美育代替不了宗教,但是蔡元培提出美育,把美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教育史上极其重要。

在晚清激荡的社会变动当中,张元济和蔡元培都深知,唯有重建中国学统,只有在教育上做根本性的工作,才能够推动这个古老的民族向现代社会转变;只有通过塑造新人,将他们放在新的时代里,才有可能符合一个变化了的现代社会,二者的目光,是具有建设性的目光。

03.

培养「大国民」

正如傅国涌老师所言,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价值观与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旧的学统,对应的是旧的农耕时代,价值观上强调三纲五常。如果要重建学统,则应从小学教育开始。因为重建学统,即重建价值观。

那么,新的价值观要如何形成?必然不是再去学习旧学统下的蒙学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不是只学习孔孟老庄,或者四书五经就足够的。

因此,在学统重建过程中,当时的出版人、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都将出版工作的重点放在编辑教科书上,从小学国文教科书入手,让当时第一流的知识人编辑小学教科书。

傅老师认为,这些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50年代以前的基本国民修养,完成了当时中国人的启蒙教育。

▲商务印书馆新编共和国教科书书图

此外,傅国涌老师还提到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学术研究方面,需要跳出狭隘的世界观,方能够与世界对话。民国时期的学科设置,不再只是对人文经典翻来覆去地解释,而是引入我们所没有的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心理学、自然科学等等学科。

这些新式教育的背后,体现了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把中国放在世界当中,与新时代接轨。

傅老师认为,这种教育与旧学统完全不同,它所要培育的是「大国民」,是拥有世界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的一代人。

这种教育的转变,也多亏了晚清以来各种译本的引入,让中西沟通,文化交流,比如上文所说的商务印书馆所做的努力。

04.

超越时代的教育

傅老师认为,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超越时代的。重建学统,其实是重建价值根基,重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础、知识基础。某个时代、某个瞬间出现的思潮,会随着时间、朝代、政权而不断变化,不变的则是那些关乎人的命运、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价值。

这种教育背后的价值,就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它让人们能够不被时事动摇,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主张。

傅老师提出,重建学统,要的就是这种在时间长河中历久不衰,追求真善美的学统。

而民国时期重建的教育,便是这样的教育,它是贴近于「常识层面」、「人性的层面」、「文明的层面」,摆脱过去狭隘的价值观,能够和世界处在同一个话语体系和标准之中的教育。■

(PS:本文根据傅国涌老师直播演讲整理编辑,未经傅国涌老师审阅。如有错漏,敬请各位学友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