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鼎》卦:让有德者王 翻转巨鼎为纠错, 赶走暴君我接舵。 无私方能得众望, 有民拥护四方和。 (卦辞)( ):鼎,元吉,亨。 (爻辞)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王权是个好东西 ( ):鼎,元吉,亨。 革旧是为了更新,所以在《革》卦后接《鼎》卦,讲述周族建立新政权时的注意事项。 鼎的主要功用就是烹饪食物、调和百味,而用火的习惯是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区别所在,所以古人取其烹饪的功能来象征对野蛮人的教化,因此而将鼎视为教化的工具。我们现在常见的古鼎为圆腹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用金属或陶土等制成。盛行于夏商周三代时期。 相传夏禹时曾收全国的金属铸成九个巨大的宝鼎,上面分别铸刻有九州的山川地理、风土物产,立于朝廷前供民众了解,其功用相当于现在的全国地图、物志。《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载了这段传说: “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的戎人,到达洛水,在周朝的直辖地域陈兵示威。周定王就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回答说:‘鼎的轻重大小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物品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品形象都具备在上面了,使百姓认识奇形怪状的东西。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被这些怪物吓倒,妖魔鬼怪也就不存在了。因而能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乱,把鼎迁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所以说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这段故事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出处。由于古人将鼎作为教化的工具,而教化是君王享有的特权,鼎也就因此而成了政权的象征物,是王权的代表。《鼎》卦的“鼎”字正是以饮食之器来比喻国家政权。 《鼎》卦卦辞大意为:“掌握国家政权,是产生一个圆满结局的根本,将使万事亨通。” 造反无罪 初六(比 ):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这段爻辞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是“鼎颠趾,利出否。”直译的大意为:“鼎足朝上,有利于清除鼎中的废物。”这是在为上一卦《革》卦的行为进行辩护。是说颠覆旧政权有利于消除其政权的腐败现象。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但读这句爻辞时要注意一个文字问题,就是这句话的“颠”字是上面、顶部、顶端的意思,而不要理解成颠倒之义。“颠”字的本义为头顶,引申为事物的顶端等义,是没有颠倒之义的。颠倒之义是由这句爻辞的意思而产生的,以“趾”为“颠”,以脚为上,当然就是颠倒过来了。或者说,“颠”字为什么有颠倒之义,是很难理解的,只有这一句爻辞才是其出处:原来是后人们弄错了,就如把“勿”字理解成“不”一样。 第二句是“得妾以其子,无咎。”直译的大意为:“纳新妾是因为她儿子的原因,这样做没有过错。”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好理解,因为这句话不论是与鼎这个器具的颠倒,还是与鼎颠倒所象征的颠覆国家政权,好像都没有关系。其实这是在说建立新政权的事。其中的“妾”是比喻被推翻的商遗族,而“子”是比喻政权。这种比喻在《周易》中常见,我们在前面的《屯》、《蒙》、《小畜》等卦卦爻辞的注释中己经讲过了。这句爻辞是说:我们现在来管理过去的王族,是因为我们获得了他们曾经拥有的政权的原因。过去他们是当权者、是丈夫,我们是服从者、是妾。现在关系被颠倒过来了,我们成了丈夫,他们也就成了需要我们来管理的妾。 初六爻爻辞大意为:“正如鼎足朝上有利于清除废物一样,颠覆旧政权有利于铲除社会的腐败。得到管理他们的权力是因为我们获取了他们曾经掌握的政权,这样做没有过错。” 初六爻爻象为“ ”。《比》卦卦象。比有亲密、亲近之义,故有“得妾”之词。 要适当分权 九二(坎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鼎有实”:“鼎中有食物”。比喻在国家政权中有物资利益存在。 “仇”字的本义为不和谐的配偶,这里是指上一爻所说的“得妾”中的“妾”,也即被推翻其统治的商遗族。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的受损者,心有不甘,又不得不从,故称为“仇”。“我仇有疾”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这个冤家配偶有病”。有什么病呢?当然不是神经病,而是指商族由于被剥夺政权后,担心遭到周族不公正的对待。是块心病。 “即”是靠近、接近的意思。“不我能即”的意思是:“如果能够大公无私地考虑问题,就可以使他们与我们一起共同享受鼎中的食物。”“不我”是“能即”的条件。“不我”就是无私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我们虽然剥夺了他们的政权,但不能因此歧视他们,而是要公正地对待他们,要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分享权利。这样做了,就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九二爻爻辞大意为:“国家政权中包含有巨大的物资利益,而我们的这个不和谐的配偶商族,却因为被剥夺了政治的主宰权而心怀忧虑,担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果能够大公无私地对待他们,让他们能够与我们一道分享其中的政治权力和物资利益,就会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九二爻爻象为“ ”,《坎》卦卦象。坎的本义为土不够。因为土不够就形成了凹地而不平,而政治的原则就是要处事公平,故有此爻辞。 政权需要民众的支持 九三(井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塞”即窒、堵塞。 “雉”即山鸡、野鸡。 “膏”字的本义为肥肉,这里指滑润可口的山鸡这道煮熟后的美味。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直译的意思为:“鼎器的提耳被打掉,我们的行动就不通畅,用野鸡烹制出的美味佳肴也就因此而不能够享受。”作者以鼎器的提耳被打掉后,烫手的餐具难于提走,也就因此不能享受其中的美食,来比喻当权者如果不能听取各方意见,就不能与民众沟通,也就因此得不到民众的拥护,享受不到为王者的权力。 “方”是副词,相当于只、仅。 “雨”字在《周易》中一般是比喻对不服从者的打击,如《小畜》卦上九爻辞的“既雨既处”,就是说对商族的处罚已经完成等。 “亏”是“虧”的简体字。字形像鸟落虎口,遇险而气短之义。引申为气损和差欠等义,这里是以滚烫的美味膏汤被雨水打湿冷却后索然无味,来比喻高压政策之下的上下关系。 “方雨,亏”的意思是说:强扭的瓜不甜,建立在武力压制的基础上的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悔,终吉。”:“能够感到悔恨,最终还是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对什么感到悔恨呢?对“鼎耳革”的行为,对不能“不我”地对待其他部族的行为。 九三爻爻辞大意为:“正如鼎器的提耳被打掉,就会因为鼎器烫手而不能将其移动,不能享受其中的美食,如果仅仅指望雨水来打湿鼎器后再享用,美食也会因冷却而无味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够公平地分配权利,不能够听从其他部族的意见,仅仅希望通过武力来压制其他部族,是不可能与之取得和谐关系的。如果我们能为不公平的行为而悔恨,最终还可以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这句爻辞是“不我能即”的反面,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公平地对待其他部族的原因的。如果我们不能宽大地对待各部族,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武力为依靠使自己的权利最大化,就不能与其他部族和平共处。 九三爻爻象为“ ”,《井》卦卦象。井象征财富,也象征秩序和法律,故有此爻辞。 九四(大过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餗”指鼎中的美食。 “渥”字的本义为屋内浸水,这里是形容鼎翻食洒、汤汁遍地的情形。 九四爻爻辞直译的大意为:“鼎足折断,鼎中供大家食用的美食洒满一地,其情形是一遍狼籍,将产生不良的后果。”如果说上一爻的“鼎耳革”是一种不和谐的僵持状态的话,那么,“鼎折足”则是其关系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是更严重的后果。“足”是鼎的基础,就鼎所象征的国家政权而言,民众是基础。这里的“鼎折足”就是比喻民众与政权脱离的行为。政权没有了民众作为支撑,还叫什么政权呢?国家也就分裂了,就会天下大乱,所以说“凶”。以此,九四爻爻辞可译为: “正如鼎足折断,鼎中供大家食用的美味佳肴就会被打翻,其情形一遍狼籍,结局将不好一样。如果国家的政权机制脱离了民众的支持,政权中所包含的物质利益就会支离破碎,将由此形成一个混乱的局面,产生不良的后果。” 九四爻爻象为“ ”,《大过》卦卦象。大过就是负荷过重,不堪重负之义。故有“折足”之辞。 有德者王 六五(恒 ):鼎黄耳,金铉,利贞。 黄色在我们古代一直就是中正的象征。这里的“黄”字正是以金属铜的颜色象征政权分配中的大公无私、公平合理。 “金”是古代金属的总名。金属的原料均采自于地中的矿石,故在五行学说中,有土生金之说,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黄金的金。但古人还是将黄金或铜这类黄色的金属视为最好的金属。 “铉”是横贯鼎两耳以举鼎的木棍。或为钩状,金属制,以提鼎两耳的提环。由于古人以鼎象征国家政权,所以,铉也被用于比喻掌握国家政权的三公等重臣。如《晋书·刘琨祖逖传论》:“契寒松而立节,咸能自致三铉,成名一时。”南朝梁江淹《为萧骠骑让封第二表》:“且麟阁之臣,尚有位不及铉。”都是以铉比喻重臣之位。这里的“铉”字正是以提鼎之环,来比喻掌握国家政权的重臣。 六五爻爻辞大意为:“正如鼎要配上黄铜制成的金属耳及提环一样。国家政权应保持与民众的联系,应由为人公正贤明的大臣掌握。利于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绕了一圈,又回到了“不我能即”的问题上来了。整个《鼎》卦就是围绕着“不我”两个字展开,是反复述说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一定要公正廉明,这样做了就如何如何好,否则就如何如何不好。 六五爻爻象为“ ”,《恒》卦卦象。恒就是永恒、长久之义。要想鼎器不易损坏,就要使用经久耐用的金属作为鼎耳和提环。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要任用处事公正、为政清廉的大臣。故有此爻辞。 上九(鼎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玉”本为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一般用作高级工艺品或装饰品。玉也是我国古代圭、璧类礼器的主要原料,因此,玉在我国古代代表了纯洁、美丽、精细等美德而受到推崇。凡精美的、珍贵的事物都以玉作比,如玉酒、玉女、玉食、玉饰等。“鼎玉铉”即用玉来装饰鼎杠。比喻掌权者不仅要有黄色金属一般的意志和品德,而且要表现出象玉一样的纯洁和美丽。 上九爻爻辞大意为:“正如在鼎的黄铜提手上配上美玉会更为完美一样,掌握国家政权的人如果能示人于仁慈友善的形象,将产生最为圆满的结果。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