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周易》(99)

 坚定前行 2019-05-19

五十三、《渐》卦:输出文明

输出文明求大同,

遭遇抵抗路不通。

既是榜样又为哨。

潜移默化无形中。

(卦辞)(  ):渐,女归吉,利贞。

(爻辞)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  ,吉。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兼并是目的

 渐,女归吉,利贞。

“渐”字从“水”、从“车”、从“斤”。“斤”是古代一种与斧的功用和形状相似,而比斧小、横刃的砍木工具。“斤”字与“车”字相合组成“斩”字,是砍木造车的意思。古代工具简陋,而造车的工序复杂,要求较高。为了使车轮、车轴等精密部件容易弯曲、变形而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常需要利用水使木料伸张或变软。在车造成后,也要以水测平来检测车辆是否符合标准。这种在造车的过程中以水浸润木材,使其更易加工和以水测平检测新车是否符合标准的过程,就是“渐”。或者说“渐”字的本义就是浸润、测平。由于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故引申为融合、渐进、逐步、发展等义。这里用逐步融合义,指使周族进步的观念融入到其他方国的心中。

镇压叛乱者容易,难的是对其愚昧进行彻底的改造,所以在《艮》卦后接《渐》卦,讲述如何开展文明教化的工作,如何使其他方国融入到周族所统治的国家体制中来。

“女归”就是女子出嫁。在《周易》中,作者将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关系以家庭关系作比,以“丈夫”比喻“天子”所代表的宗主国,以“妻子”比喻处臣服地位的其他方国。这里的“女归”就是使其他方国归附于朝廷之义,这正是《渐》卦的主题,也正是“渐”的目的。以此,《渐》卦卦辞可译为:

“逐渐融合,使小国臣服于朝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结局,利于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做好宣传工作

初六(解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一说“鸿”为鸿鹄,也即天鹅。一说“鸿”为鸿雁,也即大雁。这两种鸟都属于候鸟,形状及习性也差不多,只是天鹅的颈更长一些,羽毛颜色为纯白或黑色,而大雁的羽毛为淡紫褐色。因其特征基本相同,古人有时也将它们统称为鸿。天鹅与鸿雁有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它们同为候鸟,冬去春来,南来北往,每年都迁徙于西伯利亚与我国广大的中部及南部地区;二是它们都飞得高,迁得远;三是它们在迁移的过程中非常有纪律,警惕性高,配合默契,群体飞行一般由一只年老的雄鸟领头呈“丨”字形飞行,以减少阻力。一旦地面有声响,则立即变换队形呈“人”字形,以保持各边的警惕;四是它们配偶专一,从一而终。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古人对鸿雁十分敬重。《水浒传》第一百回中“燕青秋林渡射雁”,就曾惹得宋江一顿训斥:

“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来,此为信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

也正是因为鸿的这些优良品性,古代婚礼时往往以男方送给女家活鸿为聘礼的必备物,以示对女方的敬重。现在鸿已经很少见,但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却依然保持着以家鹅作为定情礼物的习惯,即来源于此。这里的“鸿”字正是以其特点象征新政权的文明和进步。

“于”是介词,表示一种存在状态,相当于“在……地方”、“处在……环境”。

“干”字的甲、金文均像有丫杈的木棒形,当为古人狩猎作战时所用的武器。引申为触犯、扰乱、干预、干涉等义。

“鸿渐于干”的字面含义为:“鸿雁逐渐回归于遭受打击的地方。”《渐》卦的六爻爻辞均是以“鸿渐于×”开头。“鸿”在此象征着作者所代表一方的文明、诚信的精神和文化。“渐”是融入的意思。“鸿渐于×”可译为:文明的推进遭遇到……的处境。“鸿渐于干”就是文明的推进遭遇到武装抵抗。

在《周易》中,“小子”一般用于比喻国家政权。“小子厉”就是国家政权将受到威胁。

“有言”即做大量的说服工作,将新政权所推行的先进的文化及可能产生的好处用语言陈述清楚,使之理解和接受,从而消除其对立的情绪。“无咎”:没有过错。“有言”是“无咎”的前提,要使对方归顺,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同,这种认同是要通过交流才能达到的,只有消除他们的顾虑后才能够使之接受。否则,当他们将我们视为掠夺者时,他们怎么会不反抗呢?我们又怎么会不“厉”呢?

初六爻爻辞大意为:“正如鸿雁降落在遭受攻击的地区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一样,当我们所推进的文明遭遇到对方武力的抵抗时,国家政权就会受到威胁。如果我们能够以理服人,将自己的先进文化及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陈述清楚,使之理解和接受,就可以消除其对立情绪,而不发生矛盾。”

这一段爻辞实际上是在说不要仗势欺人的道理,是在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融合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初六爻爻象为“  ”,《解》卦卦象。解有分化、分解、解说、解释、缓和等义,故有此爻辞。

民众的拥护是前提

六二(豫  ):鸿渐于磐,饮食    ,吉。

“磐”就是那种巨大而稳定的石头。这里指没有人来袭击的稳定地区。是上一爻所说“干”的反面。“鸿渐于磐”的字面含义为:鸿雁降落在安定的地区。

  kan看)”从“行”、从“干”,其本义为慢步在有武装对抗的地区而舒缓从容貌。之所以敢如此,是因为其自信无人会伤害他,所以又引申为安定、和乐、愉快、和适自得貌等。

六二爻爻辞大意为:“正如鸿雁降落在巨石一般安定的地区,饮食就会有保障一样。文明的推进如果能平稳地进行,人民的生活就可以安居乐业,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

六二爻爻象为“  ”,《豫》卦卦象。豫的本义即如大象般的安逸之态,故有此爻辞。

九三(小过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陆”就是陆地。鸿雁以水生动、植物为食,降于陆地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地点,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比喻文明的推行得不到响应,缺乏被推广地区人民的支持。

在《周易》中,“夫”象征君和宗主国所代表的朝廷。“妇”象征臣和诸侯国。“夫征不复”就是朝廷的征战不停,战士不能返回家乡的意思。“不复”是暂时不能返回,不要理解成永不返回的死亡。

“妇孕不育”是说被征服者虽然勉强被压制住了,但口服心不服,难于产生一个能够符合双方利益的政权机制。这个妇女所怀之“孕”是比喻新生政权的,也就是卦辞所说的“小子厉”的“小子”。

“御”是简化字,原文为“禦”。其实,“御”和“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御”的本义是驾驭车马。而“禦”字的本义为观察天象的细微变化以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后引申为禁止、抗拒、匹敌等义。这里正是用的禁止、防止之义。“利御寇”就是:利于防止犯罪的行为发生。

九三爻爻辞大意为:“正如鸿雁降落在食物稀少的陆地一样,当文明的推进得不到被推广地区的人民响应的时候,征战的队伍将不能收兵回朝,强行的结合也不能够诞生符合双方利益的新政权机构,将由此产生不良的后果。利于防止犯罪的行为发生。”

九三爻爻象为“  ”,《小过》卦卦象。小过就是有小的过错之意,故有此爻辞。

现在的美国佬在伊拉克好像遇到了这个问题。

警戒线

六四(谦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木”即树木,木本植物的通称。

“或”通“惑”,疑惑之义。

“桷(jue决)”是方形的椽子,即安在檩子上承接屋面和瓦片的木条。

鸿雁是群居性动物,它们的警惕性非常高,每当夜晚歇息时,都有专门的鸟在较高的树枝上值勤,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它们就会立即发出警报声,提醒同类作好逃离的准备,这句爻辞就是以此为题。“桷”的本义为屋椽,起承接屋面的作用。而屋面是房屋遮风避雨的关键部分,主要功能就是起防护的作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边疆就是屋椽。作者写这句话正是想说:处于九三爻的那种僵持状态时,可以退后一步,但又不能退回来,而是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或得其桷”,在对方可能有发动侵略的企图时,我们能够比较早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做好战争的准备,以保家卫国。以此,六四爻爻辞可译为:

“正如鸿雁降落在树枝头,在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能够提前发出警报,起到屋椽般的防护作用一样。当文明的推进遭遇到阻力的时候,可以与对方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在对方有发动叛乱的企图时,我们就可以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这样做了就不会发生过错。”

这句爻辞实际上是在解释上一爻的“夫征不复”和“利御寇”。为什么出征的部队回不来呢?因为我们要形成一道警界线。如何防止暴徒们的行为呢?就是如此这般。

六四爻爻象为“  ”,《谦》卦卦象。谦就是谦让之意。既然不能进,就退后一步,从陆地升到树梢枝头,故有此爻辞。

潜移默化

九五(蹇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陵”即大土山。

“莫”即古“暮”字,指日落的时候,引申为昏暗等义。

“胜”字的本义为承担,引申为禁得起、胜任等义。

九五爻爻辞大意为:“正如鸿雁降落在高高的山岗上,而找不到食物一样。当文明的推进受到长期的抵制,被推广者很长时间也不愿意与文明的政治制度结合时,终究会因为他们自己的昏庸、愚昧而被我们取代,将会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鸿渐于陵”是较“鸿渐于陆”更为恶劣的处境,因为在陆地上还可能有小鱼塘糊口,而高岗之上的“陵”是绝对没有多少可供鸿雁食用的食品的,所以九三爻辞说“妇孕不育”,而本爻辞说“妇三岁不孕”,连“孕”也不怀了。“三岁”就是三年,其中的“三”不是实数,而是比喻其时间长。“不孕”是因为她不愿结合,这里是比喻对方的顽固不化。“终莫之胜”:最终的结局是由于她们的这种愚昧无知和顽固不化而被我们取消其执政的权力。对“终莫之胜”的理解可以参阅《遁》卦六二爻爻辞“莫之胜说”的注释。

这段爻辞是以商周关系为背景而写的。商族本来是过去的宗主国,虽然被推翻下台,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国民中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号召力的,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周易》中一再强调要拉拢其组成联合政府的原因。但是如果他们不配合,长期抵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虽然由于他们的抵制也会造成我们的暂时被动,而“夫征不复”、“鸿渐于陵”,但最终的结局却是由于他们的固步自封而自取灭亡,本来可以分给他们的政权也将由我们完全取代。“吉”的结论并不是对这种状态的赞美,而是指最终的结局会对作者所代表的朝廷一方有利。这句爻辞同时也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只是“御寇”,而不“击寇”?为什么在“鸿渐于陆”时,却还要退后一步地“鸿渐于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问题。

九五爻爻象为“  ”,《蹇》卦卦象。蹇字的本义为跛行,引申为行走困难、艰难等义。故有此爻辞。

上九(渐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羽”即鸟类翅膀上长而扁的毛,也作为翅膀、鸟类的代称。

“仪”是“”的简体字。本义为法度、准则,引申为典范、效法、容貌、风度等义。

上九爻爻辞大意为:“正如鸿雁降落在食物短缺的陆地上时,它们漂亮的羽毛可以成为美丽的榜样一样。当文明的推广得不到被推广地区的人民响应的时候,我们也要严格地要求自己,以我们的言行举止用来作为他们效法的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可以产生良好的结果。”

鸿雁和天鹅的翅膀伸展开来时,姿态非常优美,是一般小鸟无法比拟的,作者以这种优美的动作和姿态来比喻向落后的部落传播文明时所应具有的宽阔的胸怀。这句爻辞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说,面对对手的抵抗不要冤冤相报,而是要保持一种高姿态,以“御寇”为限,让其逐渐地受到感化,或者自取灭亡。

《诗经·豳风·九罭》是一首描写周公逃亡的诗。全文如下﹕“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诗中的“鸿飞遵渚”、“鸿飞遵陆”的句式及取意与本卦爻辞的“鸿渐于×”基本相同。其中的“鸿”字是周公的自喻,也是作为文明的化身在使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