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五“泻心汤”临床运用治验

 各种药方 2019-05-19

邵和平

【摘 要】 仲景五“泻心汤”,首创祖国医学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其方最早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列于“太阳病篇”中。医圣组此五方,意在治疗表证误下,胃气受伤,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此组方剂在现代疾病的临床应用范围大为拓宽,已不仅运用于痞证,而在内科诸多杂病的治疗中,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伤寒论 泻心汤 临床运用

1 半夏泻心汤加味主治内耳性眩晕

案例:患者谢某某,男,45岁。患者平素有心下痞闷感,2014年夏突发恶心,呕吐不止,头痛眩晕耳鸣,动则加剧,吐出物有少量食物,继而全是黄绿色涎液。被当地卫生院诊为内耳性眩晕,后又转入我院内科。患者自诉动则眩晕,呕吐更甚,心下痞满难忍,两耳如蝉呜,胸腹部无压痛,脉象浮数无力,舌质红,微白腻苔。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干姜6克,甘草1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天麻10克,厚朴10克,白术12克,竹茹8克。三剂。服一剂后,呕吐即止,三剂尽,恶心及痞闷感大减,尚有轻度眩晕,能食少量稀饭。继服四剂,诸症痊愈,纳食正常,乃以香砂六君丸善其后。

按:患者自觉常有心下痞闷,甚则眩晕呕吐耳呜。证由于患者平素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寒热错杂,清浊相干,从而致呕吐头眩耳鸣。本例紧抓心下痞闷感,辨证属寒错杂证。药以芩、连清热消痞,苦降止呕;半夏、厚朴、干姜辛以开合;柴胡升清,和解少阳以除耳鸣;天麻平肝降逆;参草枣补正辅中。乃收良效。

2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急性胆囊炎合并风疹

案例:王某某,女,36岁,患者长期心下痞满,隐痛不适,于2013年春因饮食不慎,突发心下疼痛,发烧,体温40℃,被我县某医院收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西医治疗后心下痛减轻,体温降至38℃,但心下仍痞满,继发全身风疹,瘙痒难忍,服抗过敏药后,周身仍瘙痒,遂邀我院中医治疗。四诊患者烦燥不宁,小便滞涩,大便干结,口干饮食无味,脉浮弦数,舌质赤,苔黄腻,周身布满红色小丘疹。胆胃郁热明显,可直泻之。处方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5克(后下),黄连6克,黄芩10克,石膏20克,青黛10克,麻黄5克,丹皮10克。连服三剂,大便通畅,体温恢复正常,丘疹及瘙痒渐减。改大黄为6克继服五剂,痊愈。再以小量防风通圣散口服十天善后。

按:此患者乃中焦郁热长期不解,结于胆胃,因热毒蕴蓄肌腠,发为“风疹”。治疗药以大黄、苓、连速泄胆胃热结,石膏、麻黄宣泄肌腠热毒,丹皮、青黛清热解毒,表里双解,诸症悉平。

3 附子泻心汤加味主治亚急性阑尾炎

案例:患者县某某,男,48岁,干部,右下腹疼痛二月,起初每三五日发作一次,患者未引起重视。后于2015年秋某天,突然右下腹痛加剧,伴恶心呕吐,经本院急诊科诊断:亚急性阑尾炎。病人惧怕手术,遂转我院中医诊治,症见右下腹明显压痛,大便涩滞微溏,脉沉数有力,舌质红,舌根白腻苔。处方以附子泻心汤加味:大黄8克(后下),黄连、黄芩各10克,熟附片6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红藤20克,败酱草30克。先后共服九剂,右下腹压痛转轻微。再以当归芍药散加芩、连,半月而愈。

按:此肠腑热结,久郁成痈,故药以三黄速泻肠腑之郁热瘀毒,辅以少量附子,借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再加桃仁、丹皮活血化瘀,红藤、败酱草散脓肿解热毒。此寒热互用、标本兼顾之法。

4 生姜泻心汤加味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案例:患者成某某,女,40岁,因上腹长期隐痛,于2014年加剧,经本院电子胃镜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形体瘦削,面少光泽,自诉上腹部痞满,每于晨时疼痛,长期不愈,暧气反酸伴食臭味,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大便时泻时秘,脉来沉弦,舌质红,微白苔。方以生姜泻心汤加味:生姜8克,黄芩10克,人参(去芦)10克,干姜6克(炮),半夏10克,黄连5克,大枣3枚,香附10克,青藤香9克,失笑散10克。连续服二月余,诸症近消失,唯食欲不振。乃以加味六君子汤善后,嘱服三个月以强脾胃。

按:患者寒热之邪互结胃中,遂生诸症,此恰与《伤寒论》条文中所述“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相符,正合生姜泻心汤之主证,加香附、失笑散、青藤香行气化瘀止痛。

5 甘草泻心汤加味主治胃肠神经官能症

案例:患者刘某某,女,35岁,多年以来腹痛肠鸣,心下痞满,饮食不佳,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发生。患者于2015年9月来我院就诊,经电子胃镜和钡剂灌肠检查,胃肠系统均无器质性改变。主诉:平素心情抑郁,善太息,上腹痞满隐痛,证见腹部胀满,按之濡软,腹中水声漉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脉来浮弱,舌质红,白腻苔。方以甘草泻心汤加味:甘草15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党参12克,半夏10克,炮姜9克,大枣4枚,白芍12克,川椒10克。三剂后诸症大减,患者脾胃部倍感舒适。后按此方加减,连服20余剂,诸症渐失,一年多未见复发。

按:患者因脾胃气虚,兼气郁日久,遂脾失健运,消化机能逐步减遇,不能运行水谷,水湿停聚生痰,故症见腹软隐痛,肠鸣,大便稀溏。本方以炙甘草补益和中,参、枣扶正,芩、连苦降胃肠之邪滞,姜半夏燥湿散痞,芍药、川椒温中缓急止痛,以收扶正除邪之效。

体会:

1、临床应用这五个“泻心汤”,要分清虚实错杂、湿热兼夹、升降失调的病机,注意苦辛并进、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药物配伍,理解辛开温散、苦降泻热、补脾和中之方义。临证时,要根据湿热轻重及舌苔之薄厚的程度,而分别予以苦泻或辛开,或苦辛相等的不同治法。芩、连为苦寒降泄,姜、夏是辛开温散;热重则多以大黄、芩、连苦泄;湿重则多以姜、夏开泄。临证时要掌握病情时机和湿热邪气之比重,从而调节辛苦寒温药的配伍用量。

2、五“泻心汤”中,大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证型单纯,容易区别,但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三者有较多异同点,应以鉴别:三方均有人参、大枣、甘草、黄芩、黄连,均可治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之症。但生姜泻心汤主治心下痞兼有水湿不化之证,故重用生姜散水;甘草泻心汤所治脾土更虚,痞结更甚,但未兼夹水气与食滞,故重用甘草甘缓补中;半夏泻心汤证无心烦、腹中雷鸣下利,但呕逆较甚,故方中半夏为君以降其冲逆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