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是太极菜鸟,动机不纯,练着玩的。腰有问题,最近没练习,不敢“说太极”,只能“看看”。因为在网上看到最近相关的视频和激烈讨论,有感而发。 生活面对面——太极拳之疑 我的观点,那位闫芳老师和杨掌门,两人练的都被叫做“太极”,但结果不是一个东西。闫老师那个东西,不完全是太极,那也是一种“存在”,是随着练太极时出现的副产物,不叫太极也可以,但我不同意就此说别人是骗子。为什么这样说?后面有解释。 两人没交手,面对镜头,都带着各自的门派的荣誉,没法交手,但她的学生若与杨掌门交手,肯定是挨打的份。 入门时,跟一位陈氏太极拳的老师学习太极(他是焦作人,常年呆在陈家沟)。他在讲解金刚捣碓 这个动作的防身使用时,让我抓住他“捣”下去的手,他往下一沉,顺时针一转,我的手就被反拧住了,从主动变为被动。 当我双手抓住他,他往下沉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东西,不光是身不由己的失重,连“心”都往下掉了一下,“忽悠”的一下,好像往一个深坑里落,当时可以用“惊慌失措”来形容。我过去没有这样的经历,(后来跟杨氏拳的老师学习,也一直没遇到过这样的感受。)我这人比较有好奇心,打破沙锅问到底,盯着问老师,这是啥?怎么会这样?这到底咋回事? 他解释说,“是因为沉劲的速度太快,导致对面的人突然失措”,我想可能是自己反应太慢太笨才这样的?(到现在没想清楚)。记得这位老师坐着打个“掩手弘捶”,会令对面人的椅子和楼板都震动起来,把一个老外吓得跳起来,我临时去做翻译,在一旁看着直笑。另外说一句,这位老师是个“文人”,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写对联。 后来跟杨氏拳的老师学习(就是以前提过的那位IT工程师,成都人),他的劲是另一种,从脚底起来的,可以在身形完全不动的情况下发人,很像这个视频里的老先生那样的。(见深圳老爷子视频可复制下面链接观看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Q4NDI1ODI5Ng==.html)特别是老人家推徒弟到沙发上那一段,看起来完全一样的劲路。 有意思的是,有一阵两位老师常在一个场地练拳,大家友好和谐,还一起举办联欢活动。但从不摸手。学生中只有我是从陈氏“投靠”到杨氏,从专业的教拳老师投靠到一个“学生老师”的人,因为我不是可以教得出来的那种学生,属于菜鸟跟着瞎混的,所以两位老师都不介意。要是一个教了很久的学生这样,将心比心,老师心里肯定会难过的。 闫芳老师的东西,我认为是练太极的副产物,如果遇到很有敌意和很有进攻性的人,不一定好使(要看自己的稳定性),但那就是一个“东西”,就是能把徒弟调得东倒西歪。这需要一个场,或者老师自己的一种能控制感,她解释的那个“彼未动,我先动”,(这个动,还是极快的动),我是相信的。看起来她是感知快,在我们看来很小面积很短时间的那个时空中,对她来说是绰绰有余了。这样的功夫,十多年以上各种因缘具足才能出来。杨掌门是击打快,那是因为身体松到了一个层次。 而且我认为,闫老师的这个东西,火气大脾气暴的人是练不出来的,那百分之百和一个人的心性有关,能练出来的人,心的修炼也到了一个层次,十年或以上的练习时间是需要的,且不以看起来“能打”为练拳目的。 跟着教杨氏拳的这位老师几年,深刻体会到学拳有阶段性,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哪一个阶段,有时会错误的意会别人的体验。 如他开始几年说:“大开大合,要把腿上的力量练出来,腰才能松下来,然后慢慢松肩松肘”, 然后说“大松大软,大松大软。。”, 后来一段开始打小架紧凑的拳,体会发力,推手时有了感受,好开心,觉得松得够了; 打了几个月,又说要大松大软,感叹道:师傅说的没错,大松大软无止境。 开始他说,什么丹田劲?没那个体会!大家不要被误导,云云。。。 5-6年之后说,哇,真有那个东西,丹田自己会呼吸,这时候,每练一次拳,就涨一次功,古人说的没错啊。。。。然后开始猛读郑曼青的拳论。。。。 他也练出了杨掌门那种“快速击打”的能力,不是拳击型的靠肌肉带起来的“快”,而是身体松了以后自然出来的东西,出拳出腿都快,且可以在空中快速变换方向。 那些天天和老师推手的拳友能说出来老师的变化。我这样的菜鸟,只有在一旁听着,不能真正体会他到底走在哪里了,因为东西没上自己的身。 就如修行的人,一开始读经辩经一把好手,到了世间生活工作,才能一点点体会,一点点进步。要是永远呆在清净之地,“一切无碍”的过日子,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东西在脑子里还是在身上。 哈哈,菜鸟看拳,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绝不辩论。 Ps:在海外的太极拳BBS板上,看到更多的是自谈体会,分享讨论,很少见到骂人的。 我认为练出什么类型的拳,和你是什么类型的人有很大关系。 心里有嗔恨,拳练不出来是小事,别搞得走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