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金海 昨天,在《如何成为孩子最好的听众?这三招一定要学会!》我们讲了要用“流口水表情”来倾听孩子。今天,我们继续讲倾听孩子需要注意的三个点: 第1点:不打断; 第2点:专注听; 第3点:给反馈。 很多人在听别人讲话时有个毛病,就是听着听着,他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自己的思考上,他在想自己该如何来讲,然后就会打断别人说话或是反驳他人,最后变成自己滔滔不绝。 你会看到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矛盾,也会让别人很不满意,觉得他的素质不够。所以你必须要训练自己达到一个水平,就是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让别人感觉到你没有任何思考。你是在全身心投入听他讲话的,而不是在思考该怎么反驳他。 有些人说那我一直听他讲,我不讲不就代表我很没水平吗?实际上当你不停地听,对方也讲得越来越有兴致的时候,对方反而觉得你很有水平。 如果你不停地反驳,就让对方产生抵触的情绪,反而让对方觉得你讲的话没水平。重要的不是你讲的有没有道理,而是对方心里爽不爽,有没有产生情绪的冲突和对抗。 当我们心无杂念专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就能够设身处地了解别人的处境,就像看电影一样,进入电影里的环境。仿佛他在演一部电影,而我已经变成电影院里观影者。 这样,我们就非常能理解他那一刻的情绪——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感动等等,激发起自己的同理心,从而拉近双方的感情和距离。 可能我们只是一次沟通,但是就能达到心灵上的共识,很快成为了好朋友,感觉知音难觅,相识恨晚。所以在这里强调的不光是听,而且要换位思考,身临其境地听。 各位父母想想看,如果你的孩子回来给你描绘学校的所有场景和事情的时候,你把自己也变成孩子的身份,好像是他的同桌和他共同经历这些事情。 这样,你就会非常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心情、状态,最后给予他鼓励、安慰、支持。最后,你就能变得非常地客观,而不是像过去一样,用一个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从而导致你们的沟通不欢而散。 因为我自己每年要教大量的孩子,我发现什么样的孩子都有,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不说话的孩子。 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见我,来之前就和我说:“我的孩子不爱说话,和陌生人基本上不说话。” 他来的时候,我就微笑地看着她,一直等他说话。我问了几个问题,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等等,但他一直没说话。 然后我就一直耐心地微笑着等,这个过程大概僵持了三分钟,孩子终于开口了。后来孩子跟我无话不谈,每次参加活动,孩子都会悄悄地到我房间来跟我聊上几句。 我想一定是我那一刻的耐心和专注的状态打动了他,其实那一刻的状态也代表了我心中的诚意,也代表了我对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 有一本书叫《窗边的小豆豆》,讲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非常调皮捣蛋,换了很多学校都不能适应。最后去到一个学校,那个校长听他唠唠叨叨讲了一天时间却没有打断她,反而在学校找到了归属感,喜欢上学,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各位父母可以对比一下,你对孩子而言,是那个好的听众呢,还是自顾自滔滔不绝的讲话者? 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给反馈。怎么让孩子讲的故事可以延续下去?如果你一直听着什么话都没有,孩子是很难有动力继续下去的。 所以在孩子讲话的时候,你要不停地给一些合适的反馈。这个反馈可以说:
这个反馈里面还包括你的情绪,比如说当孩子觉得自己很骄傲的时候,你也跟他一样地兴奋; 当孩子们觉得自己很激动的时候,你也跟他一样激动; 当孩子内心觉得很开心、很好笑、很好玩的时候,你也哈哈大笑; 当孩子觉得很伤感、被人欺负、很委屈的时候,你看他的表情,你也能感受他的委屈…… 这样,孩子就会发现你和他一样,也才会愿意继续和你沟通。父母想要以后能影响孩子,只有现在能走到孩子内心世界,和孩子成为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