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宫廷著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

 轻风无意 2019-05-20

在封建王朝中,确立王朝的继承者是头等大事,被称为“立国本”。 明朝立储的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到了明神宗时期,神宗的嫡妻王皇后无子。

明末宫廷著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

万历十年(1582),宫女王氏为神宗生下庶长子朱常洛;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最宠爱的郑贵妃为其生下庶次子朱常洵。在立长还是立爱的问题上,明神宗和朝臣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从万历十四年(1586)闹到二十九年(1601),朱常洛已经二十岁,才被册立为太子,朱常洵也被封为福王。

然而波诡云谲的明争暗斗并未结束,并因此延伸出了明末著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

“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一个乡村莽汉手持枣木棍冲进皇宫,见人就打,一直闯入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的内官,最后被内官们捉住。一开始,这个莽汉显得疯疯癫癫,只说自己名叫张差,其他一切不肯交代。

后来,经过文官们的反复审讯,张差招出是同乡马三道、李守才让他跟一个不知姓名的太监进京,说事成之后给他几亩地种。进京后他被带到一条不知街名的大宅院,里面一个太监鼓动他闯进宫门,对他说,撞着一个,打死一个,如果能打着小爷(太)就吃穿不愁了。这个轰动性的供词明神宗便命刑部18位官员会审张差。张差再次供出那个带他进京的太监叫庞保,住大宅院的太监叫刘成,马三道、李守才常往庞保那里送炭,是庞保和刘成两人让马、李二人逼着他打进宫中。

明末宫廷著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

上述供词一出,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庞保和刘成都是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宫中得宠的太监,所谓“梃击案”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文官集团纷纷上书,要求彻底追查此事,一定要搞清郑贵妃及其兄弟郑国泰有无参与此事,神宗父子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终,神宗居中调和,郑贵妃向太子朱常洛表示自己受了冤枉,绝对没有谋害夺嫡之意。朱常洛或出于真心,或迫于神宗的压力,也公开向文官们表示不相信“梃击案”和郑贵妃有关,希望不要再“离间”父子之情。最终,神宗下令把张差处死,马、李二人流放远地,庞保、刘成在后宫杖毙,闯宫大案就此终结。

“红丸案”

万历四十八年(1620),神宗病死,经历了多年胆战心惊生活的太子朱常洛即位称帝,是为明光宗,改元泰昌。即位之初,光宗一反神宗大肆敛财的做法,两次发内帑共计160万两,赏赐辽东及北方的前线防军,以振奋军心。接着,光宗又下诏撤回万历末年激起多次民变的矿监和税监,同时重新启用一批在万历年间因上疏言事而遭贬谪处罚的大臣。光宗这些行动令文官集团欢欣鼓舞,一个崭新的政治局面似乎马上就要在朝廷出现。

然而神宗之死,新皇即位,让当年宠冠后宫的郑贵妃惶惶不可终日,毕竟“国本之争”和“梃击案”,她都隐隐站在了光宗的对立面,涉及皇权的争夺。

为了保全性命和地位,郑贵妃想方设法地讨好光宗,她一面拉拢光宗宠幸的美人李选侍,一面进献美女以讨光宗欢心。历来备受冷落、供奉淡薄的光宗不免贪淫纵欲,起居无节,本来就因为生活压抑而虚弱的身体,终于元气大伤,卧床不起。

泰昌元年(1620),八月十四日,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进大黄凉药,这种药实际上相当于一种泻药。光宗服下后,一昼夜腹泻三四十次,病情更加严重。廷臣纷纷指责崔文不懂医术,胡乱进药。又因为崔文是郑贵妃的心腹太监,因此也有人怀疑他受郑贵妃所指使。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至内阁,自称有“红丸”仙药要呈献皇上。

内阁大臣调查用药效果后,认为不可轻用。但李可灼通过熟识的太监向光宗启奏,病急乱投医的光宗便在中午时分服下一粒红丸。服药后,光宗感觉身体不错,想吃东西,并大赞李可灼是忠臣。到了黄昏,光宗又要其再进一粒红丸,尽管御医们都表示反对,但在光宗的坚持下,李可灼又进一粒。光宗服下第二粒红丸后,次日凌晨便死去。

明末宫廷著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

令人感觉蹊跷的是,首辅方从哲不但没有追究李可灼的责任,反而以光宗的名义颁银50两赏赐李可灼,但因为群臣大哗而改为罚李可灼俸一年。东林党人认为红丸是郑贵妃药杀光宗的阴谋,御史王舜臣首先上疏,请重治李可灼。

接着内外官员也纷纷上奏章弹劾,认为崔文是郑贵妃心腹,故意加害光宗,而身为内阁首辅的方从哲没能极力阻止进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李可灼下狱受审,流戍边远,崔文发遣南京,方从哲致仕而去。其后天启年间魏忠贤掌权后重翻“红丸案”,李可灼免戍,崔文受任总督漕运。一场涉及皇帝生死谜团的案件,成了东林党和阉党争权夺利、打击异己的工具。

“移宫案”

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光宗朱常洛死后,其长子朱由校即位,即明熹宗,年号天启(1621-1627)。当时,光宗最宠爱的李选侍仍住在乾清宫不走,还把朱由校带在身边,以控制局势,巩固地位。

明末宫廷著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

光宗去世前,曾册封李选侍为贵妃,李氏并不满足,通过朱由校之口求封皇后,因此与文官集团产生了龃龉,后者认为其有干政的嫌疑。现在李选侍不肯搬出乾清宫,让文官们怀疑她有效仿前朝垂帘听政的故事。在兵部右给事中杨涟的倡导下,大臣刘一燝、周嘉谟、张维贤拥入内宫,要求面见新帝。李选侍把朱由校藏在自己房里,不让出来。

文臣们群起鼓噪,李选侍无奈,只好将朱由校放出,随后朱由校在大臣的护卫下回到慈庆宫住下,经过这一场争斗,群臣对李选侍更加愤慨。尚书周嘉谟等请李选侍搬出乾清宫。李选侍派太监去叫朱由校,企图通过他来压制群臣。李选侍派出的太监被杨涟挡住,杨涟义正词严地说:“殿下在东宫时是皇太子,现在已经是皇帝了,选侍有什么资格召见皇帝!”

明末宫廷著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

第二天,群臣齐集慈庆宫外,要求朱由校下诏令李选侍搬出乾清宫。杨涟提议由首辅方从哲进宫去催促朱由校,方从哲说了一句“迟搬几天也没什么要紧”。杨涟斥责说:“太子马上就要登基为天子,哪有天子住在太子宫里,反让一个选侍住在正宫里的道理!今天如果选侍还不搬出乾清宫,我们死也不走!”其他朝臣也高声附和。朱由校于是下旨让李选侍移宫,在这种情势下,李选侍只得搬到宫中宫妃养老处——仁寿殿哕鸾宫。

此案被称为“移宫案”,与之前的“梃击案”“红丸案”并称明宫三大案。“国本之争”和明宫三大案反映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矛盾和权力斗争,由于对三大案的态度不同,官僚集团中的不同派系党同伐异,一场激烈的党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