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数的秘密 —— 直播札记

 磨礼锋 2019-05-20


写在前面

小时候拥有一只玩具小拖车,车上放一个小球,车头系一根绳。我记得很清楚,拉着小拖车的时候,小球会滚动。我就会跑去问父亲:“爸,我发现拉扯车往前走,球会往后滚。而我一旦停下来,球就向前滚。这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一个物理概念,比如说惯性,而是回答道:“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球并没有向后滚,而是你拉着车向小球移动;小球原本是静止不动的,也许是因为摩擦力的作用再向前移动,而不是后移。”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重新观察,果然发现爸爸说的是对的!我拉车的时候,小球并没有往后跑,它是相对于车斗向后移动;但是相对于地面,小球稍稍往前移动了一点。也就是说小车的移动超过了小球而已。这就是我爸爸教育我的方式,用生动的例子探讨问题,整个过程毫无压力。我们希望胡老师的这个系列,也同样带给孩子们这些思考的乐趣。

因为我们觉得,仅仅知道一个概念和真正理解这个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也希望孩子们能早些明白这一点。

胡志峰老师

自幼受到过很多音乐名家、数学名师的教导,打下了良好的钢琴演奏和数学基础,可谓是通音律,明数理。2011年至今,他回到家乡武汉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与研究中,一直在寻求数学教育与艺术、生活、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孩子自身认知规律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努力让数学“感性”起来,让孩子们眼中的数学不只是数学题。2018年年初,他推出了首部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少儿数学科普读物《影响孩子一生的魔幻数学》,旨在让孩子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思考世界、用数学的文化创造世界。

质数在历史上经历了从被嫌弃到被喜爱的过程。我们的祖先总是试图寻找可以平均分配的数,这样在资源分配的时候不容易引起矛盾,于是,像6122460360……这样的数就非常受人喜爱,而那些类似29(两次月圆的间隔时间)不能分成两个比自己小的数相乘的数,就不那么另人愉快了,他们被称为“不可分割的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质数”。

诡异的是,当人类真的想要找出那些可以平均分配的数时,发现那些曾经被“嫌弃”的质数才是关键,于是乎,数学家们和质数“恋爱”了……

首先让我们看看易于平均分的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假设我们有12只兔子和若干人,那么可以存在的分配办法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参考下面这张表:

如果是7只兔子和若干人,可以存在哪些分配办法呢?可见下表:

你看,相对于7而言,12确实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数,一年12个月,类似的还有1天12个小时。其实,像12个月一年、24小时一天、60分一小时这样的进位设置都源于一个曾经极度辉煌的文明——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的遗产——60进制

古巴比伦人用的是60进制,至今人类在记录时间及角度时,仍然采用60进制。10进制一样,60进制仍然源于我们的双手。

两个大拇指是鼠标,用右手的大拇指从二指的最上方一个指节开始(确保是3的倍数),直到小拇指的最下方一个指节结束(确保是2、4 的倍数),可以数出1至12,右手每数完一轮,左手竖起一个手指(不包括大拇指),这样,5轮之后(5的倍数),左手已无手指可用,即数到60必须进位了!【赶紧和小伙伴一起模拟古巴比伦手工计数进位!】

60进制的运用促进了当时巴比伦人天文测量活动的效率,解决了几何学中常常需要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六等分角的需求。

质数与中国的阴阳学说

其实,人类发展长河中,各个文明对数的“平均分”与“不可分”都有类似的探讨。中国人比较早注意到特定数字的不可分配性。比如我们的阴阳观念,以及据此引申出把十二生肖分为两类,动物的阴阳则根据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

大家可以看到,阴在中国的文化里代表偶数,而阳代表奇数,可是奇数中还有代表“至阳”的一类数,它们只能被排成一条线,而不能摆成除一以外宽度的长方形,例如:

“至阳”的奇数7:

艾拉托色尼——质数筛选法

古希腊的哲学家、诗人和数学家——埃拉托色尼采用了经典质数筛选方法:

第一步,列出如下这样以2开头的连续自然数序列: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二步,标出序列中的第一个质数,序列变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三步,在现存序列中,从第二项开始划掉第二步中质数的倍数。(用蓝色标出),主序列变成: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四步,如果现在剩下的序列中,最大数小于第一个质数的平方,那么剩下的序列全部是质数,否则返回第二步。本例中,因为25大于2的平方,我们返回第二步:

剩下的黑色数字序列中第一个素数是3(用红色标注), 接下来用蓝色划出3的倍数。

2 3 4 5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再比较3的平方跟25的大小。然后再确定剩下黑色数字学列中第一个素数是5,再划出5的倍数。

2 3 4 5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在本例子中,5的平方等于25了,所以跳出循环,否则继续划出7的倍数,11的倍数,一直做下去。

综上所述,就是在一个序列中,依次划出2,3,5,7……,等质数的倍数,直到整个序列剩余的数全部都是质数。什么时候停止?——某个质数的平方大于等于数字序列中最后一个数。

为什么1不是质数?

古人对质数的不断认识,让人们更加接近于对数字真相的理解。打个相对贴切的比方,我们每个人被贴上标签——“身份证”可以在公安系统中唯一标识我们每一个人。那么,对于我们的数也可以通过形式系统表达成唯一形式——这也是质数的力量!

我们考察如下数的表达形式:

252 = 1 * 2^2 * 3^2 *7

= 1^2 * 2^2 * 3^2 * 7

= 1^3 * 2^2 * 3^2 * 7

= 1^4 * 2^2 * 3^2 * 7

如果我们把 1 认定成质数,那么252是有无限多种表达方式的。为了质数表达式唯一,我们把1剔除到质数集合外。

质数蝉——懂数学的生存赢家

自然界的如此这般趣闻还有很多,比如慵懒的暑假,还有我们躺在床上,伴着“知了”的鸣啼酣然入睡。绝大多数的蝉是一年生的,每年繁殖一次。他们在黑暗的泥土中静候,直到繁殖期,钻出地面鸣喝,求偶繁衍。十七世纪,有人描述过一种产自北美的蝉,他的生命周期极长。直到十八世纪初期,美国昆虫学家们才最终确定了这种蝉的周期——17年。一个世纪后,又有一种生命周期为13年的蝉被发现。科学家们把这两种蝉统称为“周期蝉”(Periodical Cicadas)。

周期蝉总是在5月下旬(差不都就是我们发文这个档口)开始破土而出,沿着树干爬到高处,发出疯狂的求偶之声。他们必须抓紧时间找到伴侣,因为大自然留给他们的春宵,只有一个礼拜。之后,雌性把卵产在树干内,便死掉了。经过若干周的孵化,幼虫破壳而出,落到地上,钻进土壤,依附在大树的根部蛰伏。他们一遍吸食树根的汁液,一遍等待时机,像他们的祖辈那样破土而出,传宗接代。可是这样一等就是16年(或者12年)。

17年周期蝉,其实在第八年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成熟了,但他们的体内似乎有一个钟表,不断告诉他们要耐心等待。直到17年的那个神奇夏天,他们约好了一般,冲出地面飞上枝头,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科学家们总想弄明白,为什么周期蝉要选择在地下生活这么多年?表面上看是为了减少繁殖效率。好处在哪里呢?现在这个问题基本有了共识。原来,周期蝉最早出现在大约180万年前,那时候的北美处于冰河期——气候极其不稳定,经常会有冷夏。而我们的成年“知了”需要很高的气温,如果出土后正好遇到低温,就死定了。科学家们经过模拟测算发现,如果在1500年里,每50年出现一次冷夏,那么7年蝉的成活率是7%,11年蝉的成活率是51%,17年蝉的成活率则是96%。生命周期越长,成活率就越高。

但是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周期蝉的生命周期总是质数?1977年,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提出一个有趣的假说,他认为周期蝉这么做是为了避开自己的天敌——鸟类。如果周期蝉的生命周期不是质数,那么他们就会有许多机会与天敌的周期重叠,这样很容易被吃掉。假设12年的周期蝉,就会和生命周期为2 、3、4、6年的天敌多次相逢,幸存概率急剧下降。

比如下图显示,假想中生命周期为12年的蝉和它的生命周期为6年的天敌,在64年中的相遇情况:黄色为两者相遇的年份,绿色为其他年份天敌出现的情况。

2001年德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数学模型,间接验证了这一假说。在这个计算机模型里,蝉和天敌们的生活周期一开始都不固定,但是两者都会随机地发生变异。如果周期重叠,蝉就被吃掉。经过多年的演化后,蝉的周期无一例外地会停留在一个质数上。达尔文的支持者肯定喜欢这个理论,因为它把周期蝉的这个'神来之笔'变成了一个进化论框架下的数学模型。另外,这个理论还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质数生成器'。原来,质数是没有规律可言的,大质数很难找到,需要用计算机一个一个算。现在好了,只要把前提条件变化一下,输入这个'质数生成器',就能自动得出一个质数来。

康奈尔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沃尔特·科尼格(Walt Koenig)研究了北美以蝉为食的捕食性鸟种群资料,主要针对15中鸟类。研究现实,在周期蝉大批涌现的当年,这些鸟类的数量达到最低点。而从17年蝉大批出现的第12年后,捕食它们的鸟类数量开始减少,最终在17年达到最低点。13年周期蝉的天敌鸟的数量,也呈现了类似的规律。科尼格说,蝉控制了鸟类,他们给鸟设计了一条轨道,使得下一批蝉出现的时候,鸟类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到最低。

如何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

工程师在设计齿轮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数与数之间的互质关系。齿轮一般考虑一大一小耦合在一起,且两者的齿数是互质的。这样咬合分布可以更加平均,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磨损。例如A齿轮存在一个缺陷齿,它会更加均匀得去磨损B齿轮的所有齿。

如果我们设计的两个齿轮对应的齿数分别是13和17,那么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13*17= 221。那么A齿轮和B齿轮某一对齿将会经过221次咬合后,再次相遇。

但是如果我们设计的两个齿轮对应的齿数分别是15和18,那么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90。 那么A齿轮和B齿轮的某一对齿,将会经过90次咬合再次相遇。

来看个趣味题

魏军过万大军(10000至20000之间)兵临城下,孔明派人打探具体人数,不日,收到飞鸽传书一封,打开一看:

孔明:“原来是质数密码信,魏军的人数是……”,小朋友们,你们能从信中帮孔明算出敌军有多少人吗?


【 答 案 】质数所对应的文字所组成的密信内容为:全军操练,可三分、五分、七分、十一分、十三分均无剩余,军师斟酌。


根据信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魏军人数为3、5、7、11、13的倍数,满足条件的最小数为3×5×7×11×13=15×1001=15015人,即魏军有15015人。

另,将非质数数字对应的文字提取(从文末逆序念作),内容如下:

端午佳节将至,我在此提前祝鸡娃快跑的所有读者端午安康!

特别祝愿鸡娃快跑的小读者们能与数学相谈甚欢,能与艺术结缘;

祝愿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心宽气和。

数学,与你我同在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