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大师贝聿铭离世: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靠什么传承至今?

 个体化需求 2019-05-20

5月16日,102岁的贝聿铭先生离世。

他是最著名的华人建筑师,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有人说,他在建筑界的地位,就如同他的好友乔布斯在电子产品界的地位一般。

比如,法国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就出自贝老之手。

除此之外,贝聿铭先生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称呼——“中国最后的贵族”。

在其身后是传承百年的名门望族,如今已是第15代。

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贝氏一脉兴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

定居苏州的先人以行医卖药为生,到乾隆年间已然成为苏州四富之一。

到了第十三代,贝哉安和贝润生两支最为兴旺。

这就是贝聿铭先生的祖父和叔祖父。

他们在苏州留下了一座狮子林,即现在的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贝聿年少时在苏州园林的留影)

拥有如此多的财富,贝氏一脉没有骄奢淫逸。

贝润生曾留下了家训:

“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

建了贝氏承训义庄,用来赡养、救济族人。

并在苏州城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幼稚园。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是贝聿铭)

贝氏一族十分重视文化教育。

在父亲的支持下,贝聿铭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贝聿铭的母亲,是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庄氏。

他的太太陆书华也是来自书香世家,陆书华的父亲是麻省毕业的工程师,她在上海中学毕业后,往美国读本科,以此机缘与贝聿铭相识。

他的四个儿女,其中三个儿子同父亲成为校友和同事。

毕业于哈佛大学,从事建筑工作。

女儿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

可见,贝氏一族的繁荣可远远不止于十五代。

(贝聿铭回苏时与贝氏亲友的合影)

贝氏一族的家庭理念,影响了贝聿铭日后的设计哲学。

他从苏州园林中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共存”,从百年传承中体会到“家庭真正的含义:内聚力和历史”。

妻子的参与是他成功的前提

贝聿铭认识妻子陆书华的剧情有些“狗血”。

他去波士顿接站,还笑问对方:“美女,要不要搭顺风车?”

陆书华不卑不亢的回答:“谢谢,我已经买了火车票了。”

据说,在此之后贝老展示出其牛皮糖精神,往返麻省和卫斯理之间看望陆小姐。

一来二去二人成为男女朋友,并且在陆小姐毕业后五天就注册结婚。

(两人结婚时的照片)

(两人年轻时一同参加画展)

(在贝宅,左三是陆书华,在做笔记)

(一家人在威尼斯度假,三个儿子和穿着海魂衫的小女儿)

(在桂林游玩的照片,大概在70年代左右)

(两人参加活动时的照片)

《三联生活周刊》曾采访过贝老的两个儿子,贝建中和贝礼中。

问到陆书华的相关问题时,贝礼中道:“我非常高兴你问到我母亲的事,我相信父亲对此也会很开心。”

他说:“在很多家庭,女性角色都被丈夫所笼罩。

在我们的家庭中,父亲成功的前提就是我母亲的参与。

我的母亲是非常优雅、非常知性的一位女性。

母亲的兴趣与父亲的兴趣相同,她对父亲的职业参与得比较多,父亲也相信她的眼光。

她从不惧怕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直率对我父亲是很有帮助的。

从这一点上说,我不觉得母亲被父亲‘遮蔽’。”

(贝聿铭与夫人陆书华)

谈及父亲跟自己的相处,出现频率很高的一词是“温暖”。

贝老的名声并没有成为他们的负担,相反,贝礼中说:“有的人会‘子以父贵’,但这不是我的人生观。我以为,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在同行中赢得尊重,他的成功激励我,让我做到最好。这的确是我唯一能做的。”

他们曾在父亲的事务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决定离开自己做。

他们去见了贝老,告诉对方这个决定。

贝老没有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或者“这是一个糟糕的决定!”

而是对他们说:“好,如果决定做,我会尽量帮你们。”

(贝聿铭和儿子)

至于如何教育下一代,贝礼中说:“就像我父亲对我一样,不对女儿施加太大压力,或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我希望她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热爱它。我希望能为她提供最多的机会,但她又能自主地做出选择。”

斯人已逝,建筑永存

贝聿铭先生谈及设计理念时曾说:“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贝聿铭先生一生设计了多座落成建筑,其中博物馆、美术馆占比居多。

今天恰好是世界博物馆日,我们把贝老的建筑整理如下,一起沉浸其中、静静欣赏吧。

1968年,美国纽约雪城艾弗森艺术馆

1972年,保罗·梅隆艺术中心

1973年,康奈尔大学约翰逊艺术馆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

1981年,波士顿美术馆

1990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1996年,日本美秀博物馆

2002年,苏州博物馆

2006年 澳门科学馆

2008年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作者介绍

蜜思李,阅读量惊人的学霸级网瘾“少女”,扛得了机器拿得了话筒写得了稿子,作文大赛拿过奖,报社电台采过访。讲最走心的故事,做治愈系好友,愿我们的相遇,让你更懂孩子,遇见更真实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