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法探索 | 团扇彩墨山水画法(1)

 夕妙斋 2019-05-20

 一、扇子的历史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摘取植物叶片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可以说是扇子的初始。到殷商时期,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主要用五颜六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汉字“扇”里有个“羽”字。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皆有使用,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东汉时,便面、羽扇被丝、绢、绫罗等织品取代。这种丝织品便于点缀绣画,形制如一轮明月,广为人们喜爱,逐渐成为一般人的取凉用具。这种扇子被称为“纨扇”或“团扇”。经数千年沿革、演变、改进,扇子已发展成由千百种不同样式组成的“大家族”。可以说,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具体、直观的艺术凝聚品。

  扇子从形制上可以分为团扇和折扇两大类,这里重点说的是团扇。汉代的团扇以竹木为架,扇柄为中轴,扇面左右对称似圆月,多用罗、纱、绫、缯、绢等为面料,面色素白。当时,精致考究的团扇多是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有所谓“齐纨楚竹”之说。团扇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当时团扇并非是女子的专用,男人也用团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凤墓的壁画上,就能看到有手执团扇的男子。只是到了明代,团扇才渐渐变成女性的专用之物,男人改用折扇。

  宋元时期的团扇仅一面绷绢,至明清时期两面绷绢,同时增加了瓷青、泥金、湖色等彩色面品,并以绘画、缂丝、刺绣、贴花、抽纱等工艺进行艺术加工。此阶段,团扇艺术吸引了无数能工巧匠、文人墨客,不乏有名人高手为之精心设计、苦心制作,使团扇书画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清末时,团扇除了有黑绢、瓷青等品种外,还有一面为泥金绢、另一面为洒金绢的样式。泥金地的绢看上去十分富丽,非常适宜绘青绿山水和工笔花鸟,洒金绢则宜作书法。

  中国传统风格的团扇样式是对称式——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团扇并非绝对的圆,其形状可谓千姿百态,有圆形、椭圆形、长圆形、腰形、亚字形、海棠形、鸡心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菱花形、葵花形、玉佩式、宫灯式、金钟式等。其中以圆形的团扇最为流行,最受人们喜爱。由于宋、元、明、清时的丝织品虽渐趋精美,但价格昂贵,当时团扇尚难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团扇又有“宫扇”之称。加之团扇不能收合,矾过的绢又脆,所以不耐保存,因此团扇成扇存世量非常稀少。

  二、扇子与绘画

  在扇面上题字绘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有史可查,在扇子上题诗作画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载有曹操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根据《齐书》的记载可知,南朝时就有人“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览万里之遥”。此为文献上记载的较早的山水扇面画。团扇最为流行的唐宋时期,在扇上题诗作画也最兴盛,但因年代久远,唐代团扇成扇未见存世,故宫博物院仅藏晚唐团扇画轴一幅。南宋时期,有些绢本扇面以卷轴形式保存得相当完好(见图一、图二)。从元代起,在团扇上绘画题书的情景开始呈衰退态势。而这种态势到明代更加明显,从而将在团扇上作画的主流拱手让给了折扇。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团扇彩墨山水技法全解》一书。 

王秋艳,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副教授,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出版有《王秋艳山水作品》《团扇彩墨山水技法全解》《归园田居——田园绘画审美衍变研究》《联大印记——西南联大绘本之一》(合作)等。  

图一

图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