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西专家说,抽血检查单上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有↑↑箭头,该咋个办?

 我的读书馆414 2019-05-20

最近又到了该吃小龙虾的日子咯!

前几天,皮西西和同事约起去搓了一顿,其中有位同事就看到我们吃,口水架势吞,但就是不动筷子——

(咦,这个小龙虾有点眼熟)

我们在剥虾壳壳,同事只有剥毛豆壳壳;

我们准备干杯喝啤酒,同事只敢举杯矿泉水;

明明说好一起出来长胖吃饭的小伙伴,为啥子你说都不说一声就变了?!

同事解释,前段时间体检发现抽血的单子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都有箭头,而这两项没对多半就是遭了高血脂症,要把这个问题止到,就要少吃油多的,最好也不要喝酒!

今天,华西医院心脏内科的张昕主治医师、祝烨主任医师一起来给你们说一说,抽血检查单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都出现了↑↑,到底是不是得了高脂血症?如果是又该如何治疗呢?

血脂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糖脂、磷脂、类固醇等)的总称。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液中胆固醇和 (或)甘油三酯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血脂之甘油三酯

官方定义

甘油三酯(TG)由甘油与3个分子的脂肪酸化合而成,是人体储存能量的重要方式。当身体需要更多能量而食物补充不足时,甘油三酯可以分解为游离脂肪酸与甘油,让身体利用。

我们平时吃到嘴巴里面的各种好吃的嘎嘎(脂肪)和包子、馒头、米饭(碳水化合物)在进入肠道后,脂肪微粒在胰腺分泌的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为甘油三脂,在小肠吸收后,碳水化合物会被酶分解为葡萄糖,而肝脏和脂肪组织则以葡萄糖为原料来生产甘油三酯。

平时,那些胖娃儿说的运动减肥,吼得“燃烧我的卡路里”,其实燃烧的就是这个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就像能量补充包,为身体存储能量,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器官那里去。当它升高就会让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而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5.65 mmol/L),还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血脂之胆固醇

官方定义

胆固醇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我们体内的胆固醇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靠吃,约占30%。正常人每天膳食中的胆固醇,主要来自动物内脏、蛋黄、奶油及肉等食品;

另一个是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约占70%,人体内每天可自身合成约1g左右的胆固醇。

食摄入的胆固醇在小肠吸收入血液,而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并不能直接进入血液,而是随着胆汁进入小肠,再从小肠吸收入血。

说起胆固醇,大家都晓得胆固醇高了要得这样病那样病,但是,并不是所有胆固醇都是不好的!

接下来,给你们摆一哈“好”的胆固醇 和 “坏”的胆固醇!

先说“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胆固醇转运的一种载体,可以将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及粘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运回肝脏去,以防胆固醇在血管中过多地聚集,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减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所以被喊作“好胆固醇”。

再来说说讨厌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肝脏合成的胆固醇可通过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满足它们对胆固醇的需要。

当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血管的“旅行”过程中,一旦发现动脉内膜有损伤,就会停下来慢慢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黄色斑块样物质,逐渐积累,并导致管腔狭窄。这一过程就叫动脉粥样硬化。

——当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如果这个黄色斑块持续增大,造成血管腔狭窄超过50%的时候,就引起“冠心病”

——当斑块表面出现破溃,导致急性的血栓形成,把冠状动脉堵塞住,那就形成了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时候可以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发生;

——如果上述过程发生在大脑动脉,就引起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出血等

——如果发生在其他部位,可引起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 

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确实是个坏娃娃!

每个人拿到抽血的化验单,第一眼看的都是单子上有莫得箭头符号,如果有箭头,嘿,脚杆儿都要吓耙!

但是,华西专家说了,不能光看这些箭头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高血脂!

血脂必测项目主要包含四项:

  • 总胆固醇(TC)

  • 甘油三酯(TG)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不同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水平”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仅仅只看化验单上血脂的正常参考值范围,错误的认为各项血脂参数都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就是健康的。

比如你年轻、不吸烟、不肥胖、父母没有心血管病、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只要不超过4.1 mmol/L就没有好大问题;如果已经发生冠心病,还合并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2.1 mmol/L就应治疗。

SO,血脂是否控制理想范围,不能单看化验单里面是否有箭头,是否需要降脂治疗要考虑到很多因素,需听从医生建议。

以下六类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血脂情况:

(1)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2)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

(3)肥胖者、吸烟者;

(4)有冠心病、脑中风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55岁,女性<60岁)或早发脑血管病或早发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男性<55岁,女性<60岁)者,家族中有高脂血症者;

(5)有黄素瘤的患者;

(6)45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

这六类人群需要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而对健康的成年人来说,至少每隔3~5年检查一次,最好每年一次。

高脂血症有继发性原发性之分。

对于继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应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酗酒、肥胖、糖尿病、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可导致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而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等患者则可出现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对于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旦发现血脂升高后,首先应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

①控制体重 ;

②合理饮食

③少喝酒甚至不喝;

④戒烟;

⑤适量运动。

改变生活方式的患者,在6~8周后需要复查血脂水平,已达标或有明显改善者应继续坚持生活方式治疗,3~6个月后复查;如持续达标,以后每6~12个月复查。

通过这些方法还是莫法控制的的高脂血症患者还需要药物治疗。

目前我国临床常用的降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如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匹伐他汀)、贝特类(如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烟酸类(如烟酸缓释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以及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

药物治疗开始后4周复查血脂、肝酶、肌酶及肾功能;服药3~6个月后LDL-C水平仍未达标者,应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或种类,达标后每6~12个月复查。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话:

乖乖听医生的话!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16;31:937-950.

[2]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 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17, 45: 108-115.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学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筛查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46:99-103.

[4]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专家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循证工,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流行病学组: 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44:661-664.

[5]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组: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15;54:467-477.

[6] Catapano AL, Graham I, De Backer G, Wiklund O, Chapman MJ, Drexel H, Hoes AW, Jennings CS, Landmesser U, Pedersen TR, Reiner Z, Riccardi G, Taskinen MR, Tokgozoglu L, Verschuren W, Vlachopoulos C, Wood DA, Zamorano JL, Cooney MT: 2016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Eur Heart J 2016;37:2999-3058.

[7] Drozda JJ, Ferguson TJ, Jneid H, Krumholz HM, Nallamothu BK, Olin JW, Ting HH: 2015 ACC/AHA Focused Update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Lipid Performance Measur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erformance Measures. J Am Coll Cardiol 2016;67:558-587.

[8] Tunon J, Back M, Badimon L, Bochaton-Piallat ML, Cariou B, Daemen MJ, Egido J, Evans PC, Francis SE, Ketelhuth DF, Lutgens E, Matter CM, Monaco C, Steffens S, Stroes E, Vindis C, Weber C, Hoefer IE: Interplay between hypercholesterolaemia and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Translating experimental targets into clinical practice. Eur J Prev Cardiol 2018;25:948-9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