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读书笔记

 知易行难nev5ph 2019-05-21

一、写作动因:

1、与欧洲人相比,中国人和部分其他亚洲人很早就开始使用餐具, 这习俗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要?是烹调食物还是文化影响促成了这些需要?而使用餐具进食的传统建立之后,又如何反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宗教和历史?反过来,这一相对独特的就餐习惯,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的饮食方式、传统和文化?促成写作本书的原因。

2、自然还不止上述这些问题,球后史学界对“自下而上”历史的提倡、新文化史对物质文化的关注等。也都是促使我写作的动因。不过限于篇幅,此处不想细说了。

3、还有一个相对个人的原因。他儿子正在学习筷子进食。关心一下筷子研究的现状。

二、本书在内容和取径上,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是突破了民族-国家历史的书写传统,并未将筷子的历史局限在国之内。应该指出,日本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一色八郎的《筷子文化史:世界筷子与日本筷子》、向井由纪子与桥本庆子合著的《著》, 都考虑到了亚洲其他各地筷子使用的习俗和文化。中国学者如刘云主编的《中国箸文化史》和蓝翔所写的《筷子,不仅是筷子》等书,也附带有在中国之外筷子使用的内容。这些已有的论著,对本书的写作多有启发和参考之功。同’时本人还做了进一步的努力, 因为“二战”之后,由中国饮食带动,亚洲餐食大幅度地走向了世界,筷子与这一“ 东食西渐”的潮流,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世界各地光顾亚洲餐馆,享用中式菜肴、日式料理等的食客,往往对使用筷子进食颇有兴趣。而亚洲餐馆特别是快餐店,也通常随外卖食物赠送顾客-两双 次性用筷,大大扩展了筷子的使用范围及“知名度”。此书英文版出版后,引起了(西方)读者不小的兴趣,与这饮食史的全球趋 向颇有关系。而本书的写作,亦可说是从全球史角度考察筷子历史和现状的一个尝试。

  第二,本书不仅仅描述筷子在历史上的起源、使用和推广,更希图从饮食和文化双重角度,解释筷子成为今天亚洲地区不少人日常之必需的原因及历史。

三、从中国饮食史的演变考察筷子

     本人认为,筷子地位上升,取代了勺子等最终成为主要餐具,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石磨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食麦从粒食转向了粉食,而食用面条和饺子特别是前者,几乎非筷子不可。

第二是炒菜的普及石磨不但碾谷成粉也用来榨油,于是炒菜便渐渐成了中式菜肴的基本形态,而食用炒菜,使用筷子更为灵活、精准、方便。

第三是饮茶这一位传统的建立, 让人开始享用各类“点心”,即古人所说的“小食”。收东店茶店,茶馆往提供孩子,而食用“点心或“小食(如烧卖,小笼包、锅贴及各式小菜等),筷子十分经济实用。

第四是合食制的普及,特别是食用火锅等,更加突出了筷子的优越性,勺子等其他餐具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了。

以中国饮食史的演变为主要考察对象,而筷子在亚洲其他地区的普及,还有文化的因素。越南、朝鲜半岛、日本及游牧民族生活地区的人使用筷子,大致与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关。

四、写作目的:

首先,全面、可靠地叙述筷子作为一种用餐工具的发明、使用,以及如何并为何能在亚洲许多地区长久地受到人们的青睐;

其次,讨论亚洲烹饪方法以及菜肴与筷子使用的相互影响,即该地区饮食方式的变化如何影响了人们选择取食工具,帮助和促进筷子成为主要的用餐工具;

最后,分析在不同地域背景下筷子及其使用方法的异同、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