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华夏古老文脉 创作更多的蕴涵中国气派的优秀中国画作品

 黄盟工作室 2019-05-21

------中国当代中国画创作几个问题之我见

一.        作者:黄盟

二.        中文通讯地址:250002济南玉函北区邮局466号信箱
三.        中文摘要: 
继承与发展是当代国际语境之下中国画创作的两大基本主题。笔者以为:中国画的精神及其绘画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必须要以创造崭新中国气派为其终极目标,这是勿庸置疑的。众所周知,中国画的精神及其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四. 中文关键词:1文脉。2中国气派。3继承与发展。4意境5国家形象。6传统。7画理。8画法。9美术理论研究体系。10中国画。11构建。12建构。13大旗
五. 正文:
传承华夏古老文脉   创作更多的蕴涵中国气派的优秀中国画作品
目录
1.中国气派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一面大旗
2.构建完美的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体系,创作更多的蕴涵中国气派的中国画作品 
一.“构建完美的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体系”之我见
二.“ 努力创作更多的蕴涵中国气派的中国画作品”之我见 
六.参考文献:
 
1.中国气派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一面大旗
在21世纪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 继承与发展是当代国际语境之下中国画前进的两大基本主题。笔者以为:中国画的精神及其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必须要以创造崭新中国气派,塑造崭新中国国家形象为其终极目标,这是勿庸置疑的。众所周知,中国画的精神及其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中国画之中,意境是绘画的精神氛围,是由绘画形式结构所体现整体气息。以意为先,这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国画之中,有寒荒意境、苍古意境、萧疏意境、烟润意境等,这些意境是中国画精神的反映,其表现手段则是中国画的特有的绘画语言形式。我们在一幅中国画作品之中,能够比较容易地读出表现这些中国画精神的多种绘画语言形式。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之中,画家们积极地追求个性和共性之完美结合,从而能够在在山水人物花鸟的演绎之中,充分地展现新时代的无限变化之趣,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浑然一体的的结合之妙。面对当今世界,在艺术追求多元化并且互补共存的一种状态之下,要表现当代中国画精神,写出具有中国气派的美术作品,这就给于当代中国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画家们,既要能够深刻地理解传统把握传统精神,又要拥有新时代的情感和智慧。这就要求我们的画家们,既要掌握坚实的传统笔墨表现手段,又要从其中提炼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而且能够将两者进行自然而完美的集合,以淋漓尽致地表达画家们对于生命的礼赞及其内心的感受。我们在李苦禅大师的大写意花鸟画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的“中国气派”。李苦禅大写意花鸟画,绘画语言呈现出来的是鲜活的中国画精神,这里既有传统中国文化中某种象征和寓意的功能,与此同时,这里又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我们从李苦禅的作品中,看到了20世纪中国画家们所具有的那种活跃的思想及其艰难的精神求索。我们从李苦禅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独有的中国气派之精神图式。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气派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一面大旗。中国气派就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美术工作者应当孜孜追求的目标。
有人断言,“中国气派”这个词有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定指向,它是中国艺术家在作品中体现的精神层面上的综合特征,是一种源于中国人内心的大气磅礴的文化气象。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各种文化艺术多元并存。面对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美术界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的多样性及民族、民间艺术的崛起,不仅是对中国本土美术符号的强化,实质上也是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所谓全球艺术“一体化”的博弈。
中国画家是在百余年的美术实践活动中,对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融做出了历史性的回应,从而产生了一大批艺术上堪称经典的作品,为中国文化艺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代中国鲜活的现实生活给于了中国美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美术家们依此为根本,勇于艺术创新,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众所周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大地震,给中国带来巨大震动,给我们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的所有善良而悲悯的人们,都全力地投入到伟大的抗震救灾运动。中国的艺术家纷纷地拿起手中的画笔满怀激情地挥毫泼墨,创作出一大批抗震救灾题材的美术作品,显示了一种顽强不屈的中国精神和豪迈的中国气派。我们看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已经筹集了数百亿元捐款,这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我们看到,在灾难面前,那种人性的光辉在处处闪烁着,给予人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平日里人们争论不休的关于中国精神的话题,在此时已经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伟大的抗震救灾运动的现实生活,给我们中国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及其创作灵感,使之创作了许多能够传世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那种真挚情感和赤诚之心,都是中国精神的最深处所蕴涵的:对生命的尊重、对苦难的怜悯、对弱者的援助等人性的闪光点。山东画家李兆虬创作的国画“中国精神---5.12周年纪念”,就是一幅显示中国气派,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力作。作品给人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展现了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英勇气概和昂扬的斗志,这就需要孜孜以求的鲜活的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李兆虬的另一幅抗震题材的国画“不抛弃不放弃”,也是一幅鼓舞士气的优秀作品。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李兆虬和另外几位画家决定共同创作“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一幅八尺的巨幅作品。李兆虬是一位有责任的艺术家,当他看到地震的图片和一些统计数据的时候,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他已经在内心构思自己的抗震救灾题材作品。仅用一天的时间,李兆虬和另外几位画家共同创作的“不抛弃不放弃”就创作完成。我们在这幅作品画面中看到,它真实地展现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英勇奉献的场景。解放军战士用钎杆撬出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用磨烂的双手掏出一个又一个的生灵。解放军战士们用行动演绎着这样誓言:不放弃每一次救援,不抛弃每一个生命。此外,山东的另一位画家吴泽浩创作的国画作品“虎口脱险”也是一幅抗震救灾题材的优秀作品。我们在这幅画面中看到:一个解放军战士抱着两个孩子,从余震不断的废墟里走出,另一个解放军战士身后背着一位伤员正在艰难地行走着。画面中,两个战士的身后,是余震不断的地震现场。这幅作品,充分地体现了吴泽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也体现了吴泽浩驾驭历史重大题材的深厚艺术功力。吴泽浩在2008年5月至6月,共创作抗震救灾题材绘画作品十五幅。吴泽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了一名艺术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上述两位画家是众多的为抗震救灾奉献的山东画家的典型代表。
在2009年8月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山东国画展区”【下面简称:十一届美展山东国画展区】,我们看到了不少的表现“中国精神”和凸显“中国国家形象”的优秀国画作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反映抗震救灾为主题的主流国画作品。徐爱国的作品:“千难万险阻不断”,表现了人民子弟兵排除各种困难,勇敢地挺进灾区,救助灾民的感人场景。吕援的国画作品:“真爱在人间”,写出了解放军指战员用真诚的爱,温暖受灾群众的故事。孙彤彤的作品:“同一片天空”,表现了军民一心,团结奋斗,共同抗震救灾的场景。此外,杨华山的“谷神”和李文刚的“夫妻井”以及崔海国的“光明与温暖的脊梁”等作品,都从不同的层面,向我们展现出农业专家,石油工人和煤炭工人等新中国的建设者的形象及其精神面貌。另外,还有很多的山东画家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综上所述,在十一届美展山东国画展区确实出现了一大批能够代表中国气派,能够代表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优秀美术作品。透过这些国画作品,让我们看到中国人高大的形象和全新的精神面貌,让我们看到东方大国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影像。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真正能够代表真正中国精神和真正中国气派的中国绘画艺术。在美术理论界,我们看到多元化的艺术主张并存的局面。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主张在争论不休,那末,我们究竟是否能够找到真正能代表中国气派和代表中国精神的艺术呢?现在,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了一大批能够代表中国气派,能够代表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优秀美术作品,这就是我们在上面叙述的,那些所有的反映抗震救灾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也是一件震惊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用艺术语言叙写历史重大事件,是古今中外美术大师的一种超凡脱俗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抗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真正地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了中国的崭新形象,让全球人们为之敬仰。值得我们特别称道的是,中国画家用自身所独有的绘画语言,书写中国人团结一心致力抗震的现实生活,积极地鼓舞人民奋发向上,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中国美术史上,大多数美术作品,或者是表现太平盛世之歌舞升平,或者是表现附庸风雅之闲情逸致。表现中国人抗击灾难的美术作品,的确是凤毛麟角。现在,中国美术史上,已经开启了崭新的一页,反映伟大抗震救灾运动的美术作品,已经永久地载入中国的美术史册。 
勿庸置疑。中国的艺术家们,需要坚持自我发展,并同时还要海纳百川。中国的艺术家们,需要热爱自己的传统,但同时也要力求大气与开放。唯有如此,中国绘画艺术才真正体现中国气派。唯有如此,才能使得中国的古老的坚持精神,真正地让那些在苦难面前哭泣的人们产生重新振作的勇气。唯有如此,中国的国家形象才能够在全世界人面前真正高高耸立。 
 
2.构建完美的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体系,创作更多的蕴涵中国气派的中国画作品 
一.“构建完美的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体系”之我见
众所周知,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艺术结晶,美术理论研究,则是基于艺术哲学基础之上对于美术的理性观照和理论阐释。毋庸置疑,美术理论研究应当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美术理论研究的国度,很久以前,古代的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关于美术本质的研究。一部中国美术批评史记载着及昭示着这样的事实:美术的本质,必须要从哲学原理之中追寻,必须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之中追寻。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我们研究美术的本质,必须从“道”出发,以“人”为本,研究探究事物与自然的联系,探讨事物的特有规律,这就是“理”的概念。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其引申为“理论”。具体到美术绘画,这个理就是“画理”,也就是“美术理论。人们实践或者实现画理的手段,就是“画法”。简言之,中国传统的美术研究的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道-------画理-------画法-------画作”。总而言之,用哲学概念“道”为其出发点,以人为中介,探索事物与自然的关系,探讨美术绘画的理论,继而,遵循绘画理论进行美术绘画创作的实践活动。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为美术研究和美术创作指出的一条切实可行道路。笔者认为,应当坚持理论先行的原则,用正确的美术理论,指导美术创作,是一条必由之路。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构建完美的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体系,是创作代表“中国形象”美术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
笔者以为,美术理论研究既然是出于哲学理性思维,那末,用哲学理性思维对于美术本体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思路。毋庸置疑,美术理论研究是建立在美术历史发展,美术批评实践和美术创作活动基础之上的哲学理性思维。由美术历史研究到美术历史与理论的“史论结合”研究,再到美术历史,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之三维结构的美术理论体系,就是一个美术理论研究不断地创新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此亦体现出中国哲学中所提出的“我与非我”的关系。“我”乃人之本体,“非我”则是指人之外的整个客观世界。在中国画之中,人是自然之一分子,画是人创造的,画中的自然形象是人的精神的体现,人是自然的主宰,也是绘画艺术的主体。那末,“天人合一”就这样地顺理成章地成为绘画艺术家们自觉奉行的一种艺术主张。如何继承古老的华夏文化传统,如何在传统绘画理论中汲取其精华,以创造富有中国气派的优秀美术作品,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美术家的神圣使命。笔者以为,构建完美的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体系,努力地逐步消除“重视创作轻视理论研究”的倾向,迅速地将美术理论研究提高至一个新的高度,以适应创作更多的富有中国气派美术作品的客观需要。
笔者以为,构建完美的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体系,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美术断代史及中国美术专题史等内容。其二,美术理论研究等内容。其三,美术批评的所有相关问题,这其中涵盖了关于美术创作批评,美术现象批评及其关于美术批评现状的分析研究等问题。我们在下面将分别对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刍议。
其一。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美术断代史及中国美术专题史的研究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美术通史是连贯地叙述中国美术史料的史书。美术历史的发展是美术通史的研究对象,其有连贯性与整体性的特点。对于美术通史的研究者而言,不仅需要研究者拥有翔实的史料,还要求研究者具备能够驾驭史料的能力。研究者必须要在古往今来的美术历程之中做出宏观的论述与精辟的评论。这就是研究历史的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史论结合”。一般而言,美术通史研究的体例大致有两种:纵向分类法与横向分类法。纵向分类法是按中国美术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做为美术史料叙述的主线,其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历史发展的连贯性。中国通史按时间序列应当依次分为四个部分:1.古代美术史;2.近代美术史;3.现代美术史;4当代美术史。横向分类法则要求按不同的美术门类及其形式进行分别叙述与研究。如果按照这一原则,大致可以将所有美术形式分为:1.绘画“含油画,中国画,书法等”;2.雕塑;3.建筑;4.工艺。美术通史研究的的关键之所在,是运用美术史料表达独特的美术史观的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其二。美术理论研究的问题: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它包含着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两个方面。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些交叉与互补的关系。美术实践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并不完全拒绝逻辑思维的方法;美术理论则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亦不排斥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方法的应用。  
    所以说,美术理论是对美术的理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有效方式。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作为理性认识的美术理论主要是通过逻辑方法来完成的。逻辑方法是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从而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的方法。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抽象思维。抽象与感性直观是对立的,一切科学的概念或范畴都是抽象的结果。抽象既与感性直观相区别,又是感性直观的发展,它是以感性直观为中介的对客观对象的间接反映,它所提供的关于对象本质的认识是感性直观不能达到的,因而,它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人类只有借助于思维的抽象力才能揭示和把握感性直观所不可能发现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由于美术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特征本身又具有鲜明的非逻辑思维因素,因而,不仅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非逻辑思维方法的补充,同时在对研究对象做出客观和科学的认知时,还需要研究者必须对非逻辑思维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在某些方面,它还要求研究者甚至要具备非逻辑思维的实践经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笔墨感知的人,能够在中国画艺术理论研究中,取得正确理论成果。我们无须要求每个理论家都必须是实践家,更无须要求每个实践家都必须是理论家。就此意义而言,视觉形式的感知与体验,应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理论”都会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这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也是美术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它甚至应该成为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美术理论作为一种学术形态,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特征决定了它无法对非逻辑思维方法采取忽视的态度。在美术理论研究中首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范式,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非逻辑方法,注重个人感受与生命体验,在以逻辑方法为主体,并在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科学地揭示出美术发展的
规律,从而达到学术的创新。   
其三,美术批评的所有相关问题:例如:关于美术创作批评,美术现象批评及其关于美术批评现状的分析研究等问题。事实上,美术批评的用途和价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当今中国的美术批评正处在一种比较健康状态里,如何正确对待美术批评,已经成为一种美术发展的必要条件。美术批评,就其本质而言,是描述、阐释、感悟和评判各种美术作品。一位专业批评家必须具备对视觉艺术语言有良好的感悟力,有着犀利的艺术眼光,其批评锋芒,即包含了学术自律的意识,也隐含着某种权威的价值评判。有一些批评家天马行空的主观发挥,也可能引出一些艺术方面的真知灼见。所谓的“抛砖引玉”之说,就是如此。综上所述,美术批评的基本要素,在于师承关系的梳理,风格、技法的阐释,生平及艺术事迹的概要等等,再加上批评者个人化感悟的抒写。关于确定的画家价值评判,通常应当是批评家们要尽量要退避三舍的,批评家必须要给自己留一点余地。有一位美术专家如是说:“实际上,中国画优劣的标准只能由中国真正评论家去定,100个外国总统的评论也不如一个中国真正评论家的评论重要”。
    当今美术批评现状是,美术批评家与画家家的经济结构关系的日趋明晰化,这使得学术、艺术与
市场商业规则形成为运作良好的互动和协作态势。美术批评有倾向于走形式,将美术批评作为画家身价的象征物的一种趋势。所有的这些不协调的美术批评现象都应当予以摈弃,取而代之的是,真正体现中国精神的美术批评。笔者以为,美术批评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美术批评家的学术素养。二是中国美术批评的大环境。笔者认为:一个批评家厚重的艺术史素养,有利于其形成独特的批评视角和倾向,同时又使批评具有充分的学术含量。而中国美术批评的大环境的良好构建,则是美术批评健康发展的另一必要条件。唯有如此,方能构建体现中国精神的美术批评体系和美术批评环境。
在今天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汲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改革创新,认真继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创造具有中国当代民族文化艺术体系,重建具有民族特征和中国气象的艺术评判和价值体系,创作具有“中国气派”的美术作品,树立兼容并蓄的大国艺术气象,是我们思考所有文化艺术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二.“ 努力创作更多的蕴涵中国气派的中国画作品”之我见
中国画的创新意味着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优秀的当代中国画作品,都是在借鉴与继承古代画家的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从而得以实现的。“中国气派”这个词有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定指向,它是中国艺术家在作品中体现的精神层面上的综合特征,是一种源于中国人内心的大气磅礴的文化气象。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国画大家,其作品在精神层面上都显现出一种东方文化的魅力。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昭示着中国人的独特文化,无一不显示其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我们欣喜地看到,前些年,吴作人赴西藏写生的一些作品,画的主体是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物,画面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我们透过画面,可以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青藏高原的浓烈的生活气息。所有者一切,都显示了这样一条规律,这就是,吴作人的中国画创作,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写意的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的优秀作品。吴作人的深入生活,贴近生活的创作方法,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笔者以为,当代中国画创作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中国画创作,应当立足于促进国家变革创新和社会开放,应当立足于鼓舞人们的士气,应当立足于给人以真善美的艺术享受。所有这一切,都应当是中国人发扬与时俱进精神的真实记录。当今时代,大众文化迅速普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重大改变,在新世纪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正确引导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精神追求,构建符合新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价值评价体系,努力打造当代文化转型时期中有“中国气派”的美术创作,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
笔者以为,在中国美术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时代精神,这是当时之时代呼唤,亦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夏商周三代艺术的典型风格是威严狞厉。这就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三代之时,其国家扩张而权力鼎盛的社会现实。秦代艺术的典型风格是宏伟,大气与恢宏。这其中已经透视出秦代之泱泱中央大国的气势与风度。汉代的艺术典型风格是沉着自信,魏晋的艺术典型风格是超凡脱俗,而唐代的艺术典型风格则是雍容华贵与富丽堂皇。上述所有这一切各个时代的艺术典型风格,无一不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无一不是时代精神在艺术世界的反映与映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为: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孕育了自己时代的艺术特征,这种影响力极强的时代艺术特征,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标准。所以,历史长河中,有何等的时代,就会应运而生何等的艺术。继承传统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掌握和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吸取其中之精华。而艺术创新,则是要根据民族精神气质及民族审美理念,创造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国家形象的优秀艺术作品。国学是中国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问。
显然,在不断熟练运用和灵活掌握技法的同时,作品思想的表达是创作者最关心的问题。创作者紧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寻找出适合属于自我个性的美学思想,逐步将中国画的创作与现代生活相渗透,呈现出新的艺术生命,创作更多的蕴涵“中国气派”的中国画作品。
  笔者以为,我们必须用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丰富自己,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画的创新,关键在于,作品要有现代感,既超越古人,又能超越西方人。我们应当如何实施中国画创新?笔者认为,首先学习中国的绘画传统,同时学习西方的绘画传统,并将二者加以浑然一体的紧密结合。我们努力借鉴西方某些先进的绘画技术,继而进一步艺术创新,努力创作更多的具有“中国气派”的能够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中国画作品。
 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精神”的国画创作体系?如何建构具有中国“中国气派”的艺术批评体系?是当代中国画前进的核心课题。笔者以为,当代中国画创新之路,应该遵循:“弘扬主旋律,以主旋律带动多样性发展”的方针。伟大的抗震救灾,是21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大事。中国画家在伟大的抗震救灾中,认真遵循“弘扬主旋律,以主旋律带动多样性的发展”的方针,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用画笔书写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国画作品。笔者以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所以能够得以实施,画家们之所以能够用美术的形式,记录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发达的历史,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国画作品,完全是由于“弘扬主旋律”方针的引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