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织物曾为皇家御用,价格竟然堪比黄金

 泽霖文史 2019-05-21

缂丝,又称“刻丝”,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的历史极为悠久,其出现当不晚于公元7世纪。隋唐五代时期,我国的织锦技术发生了重要的改革,传统的用经线彩色显花方法织造的经锦被纬线彩色显花的纬锦代替,这种技术更简单,而且还可以增加织锦的色彩,事织物紧凑、光泽感强。隋代时,这种技术传入中国,到了唐代,这种织法在中原地区得到了普及。纬锦技术普及以后,唐代的手工匠人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用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的缂丝。


张雄夫妇墓出土缂丝腰带

在新疆阿斯塔纳8世纪中期的唐代张雄夫妇墓葬中,就曾出土过一件幅宽仅一厘米的缂丝带,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缂丝织物。这条缂丝带虽然幅宽不大,却包括了草绿、大红、橘黄、土黄、海蓝、天青、白、沉香等八种颜色支撑的四叶形图案,做工十分精巧。

宋代丝织业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缂丝。织造缂丝所用的工具很简单,只需要一台能织造平纹织物的小木机,配上数十把装着各种彩色丝线的小梭子就可以了。

北宋缂丝紫天鹿

缂丝的织造方法是先根据预定的图案花纹,确定在一根纬线上不同段落应显现的颜色,然后再用装有相应颜色丝线的小梭子分别织造,最后在丝织物上就可以显示出具有鲜明立体感的画面来。犹豫这种画具有碉楼的效果,所以称之为“刻丝”(或缂丝)。

缂丝能够织出各式装饰图案,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风景、花草虫鱼、翎毛走兽、名人书法等等。北宋时定州是缂丝织造业的中心,南宋时转移到了镇江、松江和平江等地。著名的艺人有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他们用缂丝仿制的名人书画几乎与原作不差分毫,其中便有朱克柔的缂丝作品《莲塘乳鸭图》,该作品曾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惊艳亮相。朱克柔首先创造出不以线条为主要缂织走向的技法,以院体花鸟为主,但重在生趣,动态感强;同时受“无骨”画理的影响,大量应用形态自然,敷色过渡流畅的“长短戗缂”。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

在以朱克柔为代表的一批潜心钻研、技法精湛的艺人的推动下,缂丝工艺得到长足的发展,缂丝也从单一的丝织物逐渐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到了明清时期,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手工匠人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

明代缂丝瑶池吉庆图轴

与其它的丝绸工艺品相比,缂丝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它不但可以用作鉴赏收藏,实用性也非常强,由于缂丝使用特殊的工艺制成,它还可以用来制作成服饰、手卷等制品。缂丝的强度远远高于任何的丝绸类工艺品,历代存留至今的丝绸艺术品,属缂丝保存的最为完好,因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