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有一条热搜,叫做“爸妈的道歉方式”。 热搜下的评论也是各有千秋,精彩绝伦。很多人表示:我为什么要接受道歉,我也是很有脾气的! 明明是一个搞笑的微博话题,最后却让很多人感到无尽的心酸与无奈。 因为越是成人的世界好像越没有办法好好地沟通。 妈妈的表达,就是我对你好,无论是孩子,还是老公,我不会说我错了,但是我会做好吃的当作赔礼道歉。 爸爸的表达更多则是沉默,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不说,你们懂。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羞于表达,面对父母、面对伴侣,面对朋友,面对孩子,我们总是觉得大家都懂,太肉麻的话不用说,要不然多尴尬;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沉默、随意的表达来化解尴尬。 当最亲密的两个人产生矛盾,大家各自躲在角落,内心忐忑,不知第二天应该如何面对对方; 第二天一早,我们怀着忐忑的心,随口招呼:走吧,一起吃饭。两个人又一起同行。 然而那一句“对不起”却从未说出口,看似和平地手牵手,内心却早已有了裂痕,只是因为在乎所以选择不说,但是日积月累,感情慢慢在一点一滴中变淡,两个人渐行渐远,甚至待在一起都有不自觉的紧张感。 如果回到事情的当晚,有一个人先跨出那一步,真诚地说声“对不起”,解释清楚,两个人或许会痛哭一场,但是心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近。 只是放下面子真实的表达,情感的满足天壤之别。情的流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 还记得《请回答1988》片段:德善因为每年都和宝拉一起过生日而伤心,爸爸买了新的蛋糕和她道歉,“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就稍微体谅一下。” 父母与子女之间,哪有隔夜的仇,睡前各种嫌弃,醒后百般讨好,爸妈在等待着我们的道谢,我们在等待着爸妈的道歉。 当我们想要感谢爸妈的时候,内心总是尴尬,眼神不断躲闪,告诉自己“算了,别说了,以后我会对他们更好的”; 当我们明明知道误会孩子了,却碍于做家长的面子不肯低头,美名其曰“我这也是为了你好”“你如果当时不那样,我也不会误会你”,然而内心早已后悔不已。 可是亲子关系就在这一次次的无言和言不由衷下越来越糟,直到孩子叛逆,无法收拾;我们成人,依然无法与父母交流沟通……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福的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美好的童年就从与父母顺畅的沟通开始。 夫妻之间随着时间的打磨,两个人从最初的亲密走成形同陌路,无数次的想好好说话,可是张口就是吵架。 明明想让他帮忙带孩子,非要指责“你怎么就这么懒呢?你看不到活吗?” 明明想让他回家陪陪你,却要说“天天出去吃饭,你比国家领导人都忙?” 明明担心伴侣身体,非要说成“你爱运动不运动,反正生病了难受的是你自己” …… 夫妻之间有多久没有正常说过话了?脱口而出的要求和抱怨,让对方看不到我们真实的情感需求。 倘若我们直接表达“我今天很累,你能帮帮我吗?”;“我想你了,你能回来陪陪我吗?”;“我很担心你的身体,因为我们要过一辈子啊”,那么一切是不是不一样? 从心而出的话语与行动,才是真正的浪漫。 我们为什么总是言不由衷?我们为什么无法好好表达? 这一切的根因,是我们每个人情感的僵化与麻木,我们只能看得见自己,看不见别人。 看不见伴侣的辛劳与付出,所以每天脱口而出就是抱怨,就是索取; 看不见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觉得各种理念不合,三观不一致,无法沟通; 看不见孩子,忽略他们的真实感受,渐渐孩子学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一代传一代,造成了原生家庭的悲剧。 然而转变其实并不难,打破我们思维上觉得“尴尬”的惯性,学会用心感受到身边的人,沟通就可以顺畅,因为人的内心需要情感的满足,需要彼此之间表达最真实的情感。 520到了,给自己一个向最亲近的伴侣表达爱意的机会吧,锻炼就从当下开始,就像智慧母亲专修班的这几位妈妈代表一样: 只要我们说出心中的爱,另一半就可以感受到。 温柔是每位妈妈最有力的武器,所以不要再伪装自己, 真诚地说出那句“我爱你”吧, 你的老公一定在某个地方偷偷地笑。 我们要的只是一句正常的表达, 一切从心出发! 道歉时没有放不下面子的强撑, 感谢时没有自认为尴尬的敷衍, 指正问题时没有阴阳怪气的嘲讽, …… 一切的语言发自肺腑。 而智慧母亲专修班手把手教会你如何真诚地面对自己,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520,与其送一个浮于表面的礼物, 不如真诚地表达自己深藏于心的感谢与歉意。 比说一万遍的“我爱你”更走心的礼物 就是进入读经宝宝智慧母亲专修班成长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