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清大图】这样罕见的虢国墓地的玉器,你见过几件?(上)

 天宇楼33 2019-05-21

虢国墓地位于今三门峡市上村岭,总面积约32.45万平方米。从1956年发现至今,先后经五次文物钻探和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探明各类遗迹800余处,发掘清理了252座墓葬、7座车马坑和3座马坑,出土文物近3万件(颗)。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玉质优良,工艺精湛,其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珍品。虢国墓地出土玉器近万件,其中是虢仲墓(M2009)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800余件(颗),是继殷墟妇好墓之后出土玉器的又惊人发现,成为当时轰动海内外的一大热点,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令许多专家学者感叹不已。从时代来看,虢国墓地出土玉器有红山文化时期的,有殷商时期的,也有西周不同时期的,再加上繁多的种类,广泛的用途,对研究先秦时期人类社会的用玉制度、审美情趣、手工业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虢国玉器的玉材来源涵盖了我国古代名玉的一些主要产地,加之高超的雕琢工艺,优美娴熟的纹饰图样,独具特色的造型以及内涵丰富的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虢国墓地的玉器分类      

礼玉

1

玉璧 

用来作礼器的玉璧往往是玉中的佼佼者,一般材质优良,造型规整,纹饰优美,制作精细。在虢国墓地出土的礼玉六器中,玉璧的数量最多,有30余件,分为龙纹璧、弦纹璧、素面璧和刻铭璧四种,均材质优良,造型规整,纹饰优美,制作精细。在这些玉璧中,龙纹璧最为精美。

玉壁(M2001:602)

西周

直径5.1cm/孔径3cm/厚0.7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出土于内棺盖上。青玉。深青色,大部受沁呈青黄色或竹黄色,间有棕褐色斑纹。玉质稍粗,微透明。素面。中部穿孔很小。

玉璧(M2012:129)

西周

直径15.6cm/孔径6.8cm/厚0.3~04cm

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现藏于虢国博物馆。

青玉。浅冰青色,局部受沁略泛棕黄色。玉质细腻,半透明。素面。周边较薄。

玉壁(M2012:112)

西周

直径4.8cm/孔径1.6cm/厚0.3cm

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现藏于虢国博物馆。

青玉。豆青色,有棕黄色沁斑,半透明。素面。

玉壁(M2011:448)

西周

直径12.4cm/孔径5.05cm/厚0.65~0.9cm

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1虢太子墓,现藏于虢国博物馆。

青玉,全沁呈灰白色。扁平圆体,断面长方形。素面。


2

玉琮 

作为礼器,玉琮是用来祭祀大地、沟通鬼神的。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琮多为商代遗留物,分为素面琮和刻铭琮。最为珍贵的是刻有铭文的“小臣”琮,通高12.1、边长4.9、宽5.1、内孔径4、射高2厘米。青白玉。青白色,局部受沁有黄色或棕色斑点或斑纹。方柱体,内圆外方,射较高。近射处一端横向镂刻出一近椭圆状穿孔,其整体形状颇似商代卜骨上钻凿痕迹。一端射口平面上竖刻铭文一行四字:小臣妥见。该琮玉质温润晶莹,制作规整精细。其上的半圆孔非常罕见,设计也很巧妙,内外均很平滑,可能是先由外向内镂一椭圆孔,孔壁上斜,使里面上部不出现明显棱边;再从外刻一凹槽,打去外棱刃--反映出玉雕匠人的高超技艺。

玉琮(M2011:458)

西周

高4cm/宽6.3cm/孔径5.9cm

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1虢太子墓,现藏于虢国博物馆。

青玉。深豆青色,大部分受沁呈灰白色,微透明。体扁矮,内圆外方,短射。素面,四面各饰两条竖向平行阴线刻。

3

玉圭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圭形体较小,形状相似,皆作扁平长条形,上有等腰三角形锋,近底边或有一两个穿孔。无论从器型、质地,还是从制作工艺上看都比较逊色。

玉圭(M2001:595)

西周

高7.7cm/最宽处2.3cm/厚0.3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全部受沁,大部分呈褐黄色,玉质较细,微透明。扁平长条形,上端有等腰三角形锋,锋边与两侧边刃都十分钝厚,底边的正面磨出斜薄刃,且于两角处各有一小穿孔。

玉圭(M2001:610)

西周

高6.3cm/宽2cm/厚0.2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浅冰青色 间有黄白色斑块,玉质较细,微透明。扁平长条形,上端有等腰三角形锋,锋边与两侧边均磨出薄刃,近底端中部有一个小穿孔。

玉圭

(M2001:547)

西周

高6cm/宽4.6cm/厚0.2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全部受沁而呈浅土黄色。玉质细腻微透明。扁平长条形,上端有三角形锋,器身较宽,锋边稍加打磨,一侧边内侧有一条形穿孔。两侧边磨出薄刃。

4

玉璋 

虢国墓地出土的璋有尖首、圆首、平首、斜杀无正、锋长条状、上窄下宽柄底方平状等几种。

玉璋(M01:585)

西周

长15.8m/背面宽1.9cm/正面宽1.8cm厚0.45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出土时断为三截。青玉。大部呈黄褐色,上端呈棕褐色,间杂有许多褐黄色与青黄色斑点。玉质较差,微透明。扁薄长条形。上端为斜边,下端基本平齐,正面略窄于背面。

玉璋(M2001:28)

西周

长12.5cm/下端宽3.6cm/厚0.5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出土时已断为两截。扁薄长条形。青玉,褐豆青色。玉质较差,微透明。上端为斜边,下端基本平齐。上端稍残而经打磨,下端近弧形,中部有个穿孔。系用旧玉改制而成。

玉璋(M001:540)

西周

长31.3cm/援本宽3.5cm/内长2.5cm

1990年出士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浅豆青色,大部受沁而呈竹黄色,微透明。锋呈等腰三角形,锋与援均厚而无刃,援本中部有一圆穿,在援部与锋相接处的两侧边上各有两个相对称的竹节状豁口,内部较短,且内底端磨出薄刃。


5

玉琥 

虢国墓地发掘者认为:‘’虢国墓地确有素面半琮出现,而所出半琮也绝非残器。此可证清人孔广森'半琮为琥’之说是也。”不过,此器比较少见。

6

玉璜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璜多是作为佩饰使用的,同时含有礼器的含义,如多璜组玉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有单体璜,多饰龙纹和人龙合纹,质地优良,纹饰优美。

尖尾双龙纹玉璜(M001:55)

西周

长9.6cm/宽1.7cm/厚0.4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全部受沁,呈竹黄色。玉质细腻,微透明。璜两端有鉏牙形饰,且各有一小穿孔。龙为臣字目,眼角带勾,龙尾与璜中部相叠,身饰卷云纹。

人龙合纹玉璜(M2001:611)

西周

长9.5cm/宽2.9cm/厚0.3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白玉。白中泛青,受沁有数处红褐色斑点。玉质细腻,温润光洁,半透明。正背面纹样相同,均饰两组相对的人龙合体纹,并在人龙纹间以透雕孔。该器不仅玉质优良,而且纹饰图案非常精美,采用西周时期常见的人龙合雕纹饰,人与龙互相交融在一起,既神秘又大气,可说是玉匠大师留于后世的传神佳作。

人龙合纹玉璜(M2119:30)

西周

长10.7cm/宽2.5cm/厚0.3cm

1998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119,现藏于虢国博物馆。

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细腻半透明。近两端中部各有一个小圆孔。正背面饰龙首与人首组合纹样,龙首位于璜的两端,椭圆形眼:人首位于璜的中间,侧面,圆晴,高鼻。

缠尾双龙纹玉璜

(M2121:013)

西周

长12cm/宽2.5cm/厚0.3cm

1998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121,现藏于虢国博物馆。

青玉。豆青色,大部受沁布满黄白色斑点。玉质细腻,半透明。近两端中部各有一个小圆孔。正背面饰缠尾双龙纹,龙臣字目带勾。

尖尾双龙纹玉璜(M2012:126)

西周

长6.9cm/宽1.9cm/厚0.4cm

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现藏于市虢国博物馆。

青白玉。冰青色泛白。玉质细腻,晶莹温润,半透明。正背两面饰阴线尖尾双龙纹。臣字目,眼角带勾,龙尾与璜中部相叠。两端于龙纹眼睛处有一圆形穿孔,一端孔为单面钻,另一孔为双面钻。

7

戚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戚共有四件,皆出土于虢国国君墓中,其中M2001虢季墓两件M2009虢仲墓两件,这也说明了只有手握军事大权的人才可以使用玉戚。

玉戚(M200:22)

商代

高14.4cm/柄端宽9.7cm/刃端宽13.3cm/厚0.8cm

1990年出士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豆青色,间杂有少量黄白色斑纹与斑点。玉质温润细腻,半透明。形体较大,柄端略窄,刃端阔而呈弧形,两侧斜边有齿牙形装饰,刃端正背面各磨出四个内联弧形斜平面,中部有圆形穿孔,背面尚留一道锯切痕迹。

玉戚(M2001:624)

商代

高5cm柄端宽2.8cm/刃端宽4.6cm/厚0.85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全部受沁呈灰白色和黄白色。玉质稍粗,微透明。形体较小,柄端略窄,刃端阔而呈弧形,两侧斜边有齿牙形装饰。正面的柄端与刃端均磨出斜弧面,中部穿孔为椭圆形。

8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戈数量达50余件,有的玉戈还长达60厘米,可分为宽援戈、窄援戈和直援戈三种。多数玉戈玉质细腻,光洁度好,刃部锋利,没有使用痕迹,显然是作为礼器使用的。

玉戈(M2001:543)

商代

通长24.2cm/援宽5.7cm/内长6.2cm宽4cm/厚0.5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呈浅豆青色,大部分受沁而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玉质细腻,微透明。锋呈等腰三角形,锐利,援与内皆有脊,援末宽于援本,边刃锐利,援本部有一圆穿。

玉戈(M200:643)

商代

通长31.9cm/援宽8.8cm/内长7.3cm厚0.6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深豆青色,大部分受沁而呈黄白色或黄灰色。玉质细腻,微透明。锋呈斜三角形,锐利,援有脊与边刃,援本中部有一圆穿,援与内的宽度相差无几,内下角刻出一个小缺口。

玉戈(M2001:681)

商代

通长22.4cm/援宽6.3cm/内长4.1cm厚0.4cm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青玉。呈深冰青色,绝大部分受沁而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尖峰呈斜三角形,锐利,援无脊内援之间阴刻栏线,内端等距刻出三个豁口,中部有一小圆穿,正背两面各纵向刻划十道相平行的细线纹。器身一面有织物印痕。这件玉戈援起脊,有边刃,具有商代玉戈之特点。它同样不适宜在战场上格斗,只能作为一种标志,使用于些特定的重要场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玉戈(M2012:139)

商代

通长28.4cm/援宽5.2cm

内长4cm/厚0.1~06cm

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2012号虢季夫人墓,现藏于虢国博物馆。

小编辛苦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