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继续接着昨天的话题说。“和法”最早的...

 逸农农 2019-05-21
今天继续接着昨天的话题说。“和法”最早的开创者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个经典方子。后来,后世中医经过探索,发现光用这三个方子治疗“寒热往来”,“半表半里”,是不够的。
那么,他们发现了什么新的临床现象,想出了什么新的办法呢?
那是1882年,一个叫雷丰的人,发现一年四季,人都有可能感受“不正之气”而得病。
此人的医术乃是家传,其父雷逸仙的医术在当地已有显赫名声。
雷丰传承得父亲的手艺,且孜孜不倦,刻苦专研,行知合一,最后撰写了一部书叫《时病论》。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看看他发现了什么样的临床现象。
患者寒热往来,寒多热少,身痛有汗,手足沉重,时时欲呕,腹部胀满。
特别是伸出舌苔来看,舌苔白厚腻浊,如布积粉,脉缓或者脉滑。
如果我们把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整合起来,那么这类症状就叫“少阳证兼感湿邪秽浊之气”。
在这儿“少阳证”分析的是人体的状态:病邪正处于表里之间,正邪处于反复交争之势,病性属阳。
而“湿邪秽浊之气”,则是在对“病邪”进行分析,发现此乃“湿邪秽浊不正之气”。
所以两者其实是不矛盾的。
患者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可见湿浊郁结极重。
此时用一般化湿之品,只是隔靴搔痒。
遂用厚朴,槟榔,草果温燥湿浊,破戾气之郁结,除伏邪之盘踞,再用藿香芳香化湿,半夏畅气和中,生姜温中止呕,黄芩祛除湿中蕴热,甘草调和诸药。
这就是雷氏家传的“雷氏宣透膜原法”。
这个方子和吴又可的达原饮有什么区别呢?
吴又可的“达原饮”没有这个“雷氏宣透膜原法”猛烈,“达原饮”中没有生姜,半夏,藿香,但是有知母,芍药滋润酸敛,所以“达原饮”当用于“湿浊壅盛”兼有“热伤津液”之象。
#和黄继斌医师夜读中医# #中医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