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琴贵铧 2019-05-2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联系上下文,这两则阐述的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不是填鸭式,也不是满堂灌,而是靠学生的自觉、靠弟子的领悟。

愤:因不满意而感情激动;悱:形容想说又不知怎么说的样子。

启:开导、教导;发:发表、宣布;复:还原。

上面讲的是学生要自觉学习,只要自己能通过思考有进步的我一定勤加指导;这里讲的是启发式教育: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进入状态,非到了找不到答案不罢休的步,再去开导他、教育他,这样他一定会记忆深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已经心里明白了,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到这时再公布答案,他就会恍然大悟,永远不会忘记。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入那种求知欲极强的忘我状态,唯有如此才会记忆深刻。紧接着又讲到了联想,学习还要有悟性、能发散思维,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样从根本的问题出发,不论你到了哪里、进入何种状态都知道根本是什么,自己从哪里来,不至于被问题所困扰、迷失方向、迷失自己。“则不复也”,就是回不来了,找不到起点了。要能散能复,不论联想到哪里,都能回到本源,回到智慧的本体上来。有一句话叫“读史使人明智”是要通过学习历史掌握规律,能从前人的成败中总结经验,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否则不就成了白读,仅仅知道几个历史故事、甚至历史事件而已。

有人说这是孔子嫌学生太笨,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了。还举了例子说前面有“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我觉得这样说似乎有些牵强,不符合孔老夫子的修养。“中人”的讲法是老师要有识才之明,看出这个学生的资质而因材施教。此处讲的是学生,要有这个学习的劲头和能力,有了劲头,到了火候,老师在推一把;应该具备举一反三、充分联想、发散思维的能力,否则就会把自己绕糊涂,回不到问题的本源。因此和中人之说还是略有区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