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2

 可以的涂鸦 2022-09-13 发布于江苏

     “爱读”读书会,第二次交流主题:

 题目:

各位书友,我们此次读《论语》的任务是:1.主题,孔子教育思想;2.每位教师推荐两则孔子教育思想语录,并写出自己推荐理由,不少于300字。

我的孔子教育思想推荐:

1.(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把,则不复也。”

推荐理由:

阅读经典,每一回朗读,似乎都有新的感受。惟其耐读。孔子是教育鼻祖,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也比比皆是。如以他个人为学而例:他的好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他的律已,“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2)”。他的善学:“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7.28)”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觉得孔子教育思想中,个人最欣赏的两句话,还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反对记问之学,认为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不值得教,要教,一定要有内心冲动,问题提出来,才加以点拨,启之发之,让他们自己找答案。所以,教导学生之时,他主张,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这句话,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画面。看着这两个字,出现在我们面前似乎就有这样的场景:对着某一知识或某一主题,学生投入地思考着,努力地探究着,似乎已经明白,看似已有收获。然,总是缺少火候,一层薄薄的纸,蒙在学生眼前。这时,老师出现,启之,发之,开导他,启发他,捅破那层纸,拔开那片云,学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其沉浸在思考、探究的快乐里。学习的乐趣,或许就在这里!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原意,似乎是可以选择学生,不开窍的可以不教。如果我们反其道而用之,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举一隅以三隅反”,给学生“愤”“悱”提供更多支架和台阶,为启之导之提供支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丧家狗》的作者李零说,他很喜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他问读者,学习,是为了求知,还是为了兴趣和快乐?他是为了兴趣和快乐,把读书当休息,在书中找乐子,一切都为了好玩。这是一位文化大家对“乐之者”的真实体验。在平时的生活中,这样的情景也经常遇见。有的孩子,视学习为任务,这样那样的作业,成了压在身上的一座座大山,匍匐前行,苦不堪言。也有孩子,因为知之好之乐之,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往往在教师学习任务之外,还会自觉去拓展很多内容学习。外人看来,这些孩子整天坐在书桌前,苦海无边。殊不知,这些孩子,早就锁定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乐之者,何苦之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一次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时,以为这两句话有前因后果之关系。在“愤”“悱”中“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让学生对学习“知之”“好之”“乐之”。后来想想,“知之”“好”“乐之”前提下,“愤”“悱”中“启”“发”,“举一隅以三反”又何尝不是一种知、好、乐学习状态的呈现呢?

真希望,每一位成长者,都能够在“愤”“悱”中“启”“发”,在“举一隅”中“三反”,享受到“知之”“好之”“乐之”的曼妙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