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动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雨阳2019 2019-05-22

文丨媒体中心

编辑丨媒体中心

2019年5月18日,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走进北京十一学校。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73名国际代表通过实地访问,近距离了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并观察人工智能及其他前沿技术如何影响学校教育。

十一学校自2008年实施“高中创新育人模式变革”以来,始终瞄准未来社会的改变与人才的适应性,致力于培养能与机器人竞争与协作的新一代。为此,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学校在课程体系、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度变革,以“顶天立地”的原则,基于国家课标,满足个性需求,构建了分层、分类、特需、综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式,使人之为人的特性更加凸显,为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十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办学目标,高立意高挑战地培养支持与促进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

近年来,学校早早地分析研究了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后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编程就是人机之间对话的语言”,感受到未来学生必然生活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自然切换与融合之中。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顺应着这样的趋势不断迭代,助力着学生成长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军人才,而不仅仅是技术产品的使用者。

随着学校变革的持续深入,十一学校从4500名学生拥有4500张课表开始,通过灵活的选课平台不断研究学习新方式,产生出4500种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了更好地识别、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搭建了支撑变革的智慧校园平台,构建了高性能的自动化排课、阅卷和诊断系统,在学生的优势识别、潜能发现和规划引导方面起到了精准到位、提高效率的作用。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如何与已有的30多门技术课、艺术课,甚至是语文、生物课相结合?学校构建起从通识教育活动,到常规信息技术课程,再到高端课程项目研究的融合性课程体系:通识教育主要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要包括日常体验活动及各类人工智能沙龙。

常规课程为选择性必修,学生在前半学期进行Python基础语言的学习,后半学期根据兴趣选择,包含算法类的:智能博弈,程序设计与算法;涉及图像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与APP开发;涉及语音识别技术的:开源硬件、机器人技术;以及网站设计,数据库技术等16个模块的课程。

高端项目主要面向对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方向非常感兴趣的同学,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项目,跨学科的人工智能研究性课题等。

由于丰富可选择、前沿有梯度的课程的开设,许多学生发现了自身的潜能和热爱,近年来学生在全国中学生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北京市学生机器人智能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位老师也在拥抱变革,他们通过与智能机器人协同合作,为进一步聚焦学生的成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找到了新入口。

接到承担接待参访任务后,十一学校高度重视,积极筹备,为确保每一位国家代表能够充分而深度地了解,十一学校设计了5条精彩路线,由48位志愿者担任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讲解员,努力讲好十一故事、中国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