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高品质、灵活的、终身的教学需求和基于学校的、标准的、班级的、单一渠道的服务供给方式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结构面临最深刻的调整,同时感知、信息、数据和智能技术的整合发展,构建了高维智能教育时空,加快了学校形态的变革。 如果说学校空间1.0是解决基础的功能问题,2.0介入了审美与技术的革命,那现在的3.0、未来的4.0必然是全方位促进学习的生态系统。 学校所有空间环境都可学习,有意识与无意识都在学习,全部流程动作都围绕学习,处处指向学习目标,无边界有秩序,让未来校园走向科学平衡的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校园生态建构。 一所学校如何进行学习空间重构? 具体来讲,主要从空间态度、空间言行、空间环境、空间智能四个方面进行“四位一体”的学习空间建设。 空间态度-彰显理念与课程 课程是办学思想与理念转化为办学行为最重要的载体和桥梁。学校空间从来不是孤立存在,一定是学校顶层理念指引下的空间,一定是服务于课程的空间。 课程改革的深入必将促使学校空间设计的变化,呈现出校园的空间设计与学校的课程创新浑然一体的理想追求,空间设计完美服务课程的多样性、深刻性、动态性,才能共同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 服务于理念和课程的体系构建 东莞市松山湖北学校区着眼于未来人才的培养,以“无痕·未来”为办学理念,以“与世界同步,与未来同行”为办学愿景,以校训“发现你自己”为指引,致力于培养“身心自然完整,未来自由胜任”的未来公民。 为保证理念的落地,学校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发了指向未来胜任力的“觅·未来”课程体系。 “觅·未来”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领域: 觅知·基础课程 觅行·拓展课程 觅思·融合课程 觅趣·社团课程 觅雅·德育活动课程 松山湖北区学校“觅·未来”课程体系 以“觅思·融合课程”为例,融合课程是尝试跨学科整合,以问题研究与解决为目标,强调动手实践为学习方式,以PBL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围绕主题展开探究。 学校空间在核心理念指引下,整体规划上呈现出“一庭、二台、三区、四园、五楼、八大中心”的空间布局。 学校所有空间只有匹配理念与课程,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才能打造出科学的、有强大生命力的指向学生未来成长的空间。 课程迭代进化 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在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也经历了课程迭代,推动了空间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基于物理空间构建项目式学习课程 学校机器人社团课程开设,一开始由于空间与师资限制,课程主要围绕不同年级设置较为基础的课程。 课程定位主要是入门级别,目标是帮助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基本常识,认识机器人零件 , 能搭建简单机器人。 通过几年的课程实践,随着机器人课程的发展与丰富,课程定位升级到更高阶的人工智能课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进行了与之匹配的空间建设投入和师资引进。 2// 基于学科融合的创客课程实践与开发 学校整合美术、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成立创客教研组。通过四个学科整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三、四、五年级上下册校本创客课程。 创客空间满足教与学中观摩、探究、实验、交流等灵活的使用需求,木工房、金工房与设计间、教学区配套的学习群组仿佛一个大型“实验基地”,让学生从设计开始,自由进行小组讨论,经历研发、制作、实践,最终动手生产出自己构思的物件。 在这里,精神探索和劳动教育相链接,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相匹配,传统工艺和创意创新相整合,“未来学校”的理念得以真正生发。 3// 基于高阶思维培育的人工智能实验课程 学校大力践行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并联合众多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的教育和科普力量,使用国产人工智能编程平台及开源硬件开展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的课程实施。 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的组合呼唤更具挑战性的“三联”空间。创意中心引入开放、互动和基于项目学习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出编程、STEAM、机器人和乐高教室共享交流的学习组团。 空间言行-适性学习方式 未来学校学习方式多样化导致学习空间需求的多样化,因此空间灵活、开放、功能复合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空间建构的主体。学校需要以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宗旨,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空间形态,不断进行空间拓展,突破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界限,让学习处处发生,为学生的高质量学习与个性化卓越成长赋能,最终促进学习空间功能的提升。 1// 重新定义图书馆 重新定义图书馆主要体现在整体定位、功能样态、课程建设与技术赋能四个方面: 新的整体定位 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教育学习资源的集中地。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呈现从“藏阅空间”向藏、借、阅、研、休等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空间”转型,支持更多学习方式的展开,更加充满学习性、体验性、生活性、科技性。 未来功能样态 北区学校的图书馆注重的是“人、空间、资源、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强调对人的服务、空间的利用、资源的使用,是一所集“空间功能、资源服务、教学协作、自主探索、数字体验”五位一体的智慧未来图书馆。 图书馆设有智慧图书区、趣味阅读区、阶梯阅读区、国学馆区、秘密空间阅读区、师生沙龙阅读区、阅读分享区、数字阅读区等各类样态的学习中心,图书馆焕发出全新的能量,让学习中心成为融游戏休闲、环境认知、教育教学综合、玩学为一体的乐园。 图书馆课程建设 构建适龄青少年图书馆课程体系。学校图书馆课程基于图书馆本身的图书馆素养、阅读素养、信息素养三大素养体系,指向培养会阅读、会检索、会创新的“三会”信息化少年。 技术赋能 突破图书馆空间界限。 与传统的图书馆不同,北区学校图书馆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使得馆内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刷脸借书、还书简单高效,数字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轻松获得所需资源,用大数据系统对阅读行为分析,精准推送,图书馆机器人服务让学生获得各种全新体验。 2// 学生成长中心 教育说到底是为未来培养人才。 北区学校的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涵盖五大中心内容:学校展厅、生涯中心、心理中心、德育中心、家长中心。 其中,生涯规划中心的生涯教育两个支点,分别是自我认知和未来感知心理专项功能室、分别规划有感统训练室、行为训练室、心理测评室、个体辅导室、放松室、宣泄室、中医馆。 ![]() 放松室 ![]() 宣泄室 学生成长中心通过各种项目的开展、系列课程的学习,丰富活动的参与,完善人格与身心健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应未来。 3// 超越常规的复式教室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学校大力拓展正式学习空间,精心设计了带阁楼的复式教室。 ![]() 所有教室都呈现三个特性: ① 有班级特色的主题; ② 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③ 以学生学习内容的可视化。 教师可根据学习要求不断“变化”的“超级教室”通过功能的复合性、场景的融合性、课程的契合性满足学习者不断更新的使用需求,促进校园中每一个生命体美好未来可能性的发生。 空间环境-依归学生的精神 21世纪的教育,学习变革的重要特征是走向“情境化”。学生所在即境遇,空间情境的浸润承载着文教功能,观其景、品其文、悟其蕴、明其道。学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体验到的以及创造的过程就是美育化人的过程,是培植新时代学生的精神依归的过程。 水滴广场与流瀑听涛 ![]() 学校对主题景观予以精心营造、细心雕琢。水滴广场与流瀑听涛景观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水滴广场,让学生感受我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与“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多维的传统文化。站在水滴广场,水流从脚下涌出,沿级簇拥而下,中途形成几米宽的瀑布,挂壁倾泻。学生徜徉其间,听涛会友、阅读沟通、畅谈未来、放飞梦想…… 发现号专列与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中心 如果说水滴广场和流瀑听涛是接近自然的校园景观,那么沿瀑布听涛一侧的驶向未来站的“发现号”专列和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中心,则是学校精心设计的主题真实情境。 ![]() 学生在“发现号”专列里,可以很快转换自己的生活角色,或列车长、或乘务员、或乘客、或列车驾驶员等。他们在“发现号”专列里尝试发现未来的自己。搭配与学校 logo 相呼应的鲜活色彩,创造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成为学校内的“打卡胜地”。 ![]() 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中心,大家在关注世界的思辨碰撞中强化学生世界公民的意识,提升思辨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与众不同的领袖气质。 空间智能-延展学习场能 以5G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教育,加快了学校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校空间形态的变革,新一代高维智慧空间是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也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融合、现实与虚拟融合的全场景育人功能。 ![]() 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数据收集 精准分析 提供个性化学习。学校在筹建之初就确定评价立校。 为此,学校指向未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智慧的校园,研发并创建学校“一脑五平台”的无痕评价系统。“一脑”即学校数据大脑,“五平台”分别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师智慧教研平台、学校督导评价平台。 “数据大脑”建设奠定智慧之基 全力打造学校教育数据大脑,以数据治理推动教育治理创新,全面汇聚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类教育数据,面向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大数据,保障全校教育信息化数据运营标准统一,形成未来教育新生态的服务体系。 教学模式创新打造学业水平测评系统 探索基于新课程网络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开展翻转课堂、微课堂探索,推进传统与新颖课堂深度融合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为学生提供可视化学习水平的监测报告,推动教师精准教学与学生个性化成长。 数据智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 通过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学习平台,搭建实时动态的学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实时、动态的数据采集,对实时认知状态进行诊断、量化、分析,形成对学生的跟踪监测。 网络空间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和未知之美,是学生智慧与理想驰骋的魔幻世界,是学习场所的无限延伸,互联网下的新一代技术已经为实现人机协同、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撑,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维度,全力赋能学生的成长。 教育空间因儿童“在”其中,才使得空间更具生命价值。 ![]() 学校校园空间已经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开放、自由、灵活、丰富、个性、温暖的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今天的校园空间设计,需要本着服务课程和学程的自觉,规划未来学习方式的心态,将艺术作品、审美元素化为教育情境的努力,让设计带上“人的体温”,让每一个空间都拥有自己的性格与故事,让师生在校园里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真正践行让“四位一体”的学习空间为孩子成长赋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校校园是承载育人使命的重要空间之一,对于它的设计与思考,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有勇气看向2025、2035甚至更远的未来。 来源丨《现代教育》,原文有删减 图片来源丨遇见北区(松山湖北区学校)公众号 作者丨冯正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校长 |
|
来自: 临渊草堂 > 《微课著作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