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智慧》第九章之7:彬彬有礼敬人

 修身庭 2019-05-22

  乡人饮酒,杖者出[1],斯出矣。乡人傩[2],朝服而立于阼阶[3]。

  ——《乡党第十》

  【简 注】

  [1]乡人饮酒:举行乡饮酒礼。杖者:指老人。《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这里说的杖者当是六十以上的老人。

  [2]傩(muó):古代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

  [3]阼(zuò)阶:东边的台阶,主人站在那里迎送宾客的地方。

  【意 译】

  乡人行乡饮酒礼后,要等拄手杖的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理 释】

  人与人之间,从人道而言,主要存在报恩、报怨的关系;从天道而言,主要借此而彰显人心、磨砺人心。

  上天以渊缘、恩怨来安排人际的往来,人却很少知觉。当人以争斗、杀伐、算计、攫取为能的时候,他必同处人所回报的恐怖之中,时刻不得安宁。不能善待他人,就不能指望他人善待;既然强化恶行,恶行就只能招致恶报。天理彰昭,不容人有反抗的余地。彬彬有礼,则为君子。君子以礼待人,人即足以感知礼中的诚意、善念与宽和。人无论多恶、多暴,人都有先天明白的一面,这面内蕴有宇宙的特性,也就容易与君子之礼沟通。

  对于神佛,更不可以轻视、嘲讽。无论你信与不信,他们都客观存在,只是他们所在的空间,并不为你肉眼所穿透。无论你敬与不敬,他们都殊胜庄严,只是他们神圣的光芒,并不为你凡心所感知。神佛慈悲于人,天道却不容亵渎神佛的任何生命。彬彬有礼敬人,自然包括尊重他人的信仰,以及他们所信仰的神佛。

  【例 述】

  正考父首次任命为士时,低头走路。再次任命为大夫时,弯下腰走路。三次任命为卿相时,身体像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

  唐代大将李相,最喜欢读《春秋》,却误将鲁国大会叔孙婼(chuò)读成“若”。有个小吏在他旁边侍读,每当他错读时,脸色就很不好看。他发现后,便问是何原因。小吏说:“小人过去曾蒙老师教过《春秋》,今日听相公把‘婼’读成‘若’,才明白老师把‘婼’读成‘绰’是大错了。”李相忙从书架上取出《经典释文》让他看。小吏一看,才明白李相把字形看错了。他委婉地说明正确的读音是“绰”而不是“若”。李相听了,觉得自己身为大将,每日读《春秋》,多次读错字而不自知,极是惭愧,于是拜小吏为“一字师”。小吏见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便将自己所学教给他。由此,李相学问大增。

  真正的君子,越到高位,越能放低姿态。他们深知,高必凄寒、险峻、孤独,却又为众目所冷对、群心所嫉妒。当然万物,并不足以伤害道德。然而自身,稍有不慎,一旦背道、失德、犯众,必定危险之至。人心向道重德,即如逆水行舟,勇猛精进则易,放纵无忌则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