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管理效果的四层次

 乐道子真 2019-05-2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管理的四个层次,要介绍老子《道德经》的第17章。第17章是《老子》全书里面很少数谈到老百姓对统治者的反应的,这个时候统治者就不一定是圣人了,那么老百姓的态度如何呢?我们看看它的原文怎么说的,《老子·第17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一章里面把老百姓对统治者的反应态度分为四种,白话的意思也相当清楚: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最好的统治者是那么悠闲啊,他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如此的。


这段话把统治者的作为与形象以及百姓对他的评价分为四等。第一等是“太上”,代表最高明的,下知有之,那么有的版本里面把这里的“下”写成“不”,就好像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统治者,事实上这是有问题的。王弼本说“下知有之”,上下对立。前面讲“太上”代表最高明的统治者,“下”就代表老百姓了。老百姓知道有统治者,这一点在帛书本甲本乙本,都是“下知有之”,所以这个没有什么商量的空间。


如果你要把这个“下”讲成“不”,说最高明的统治者,老百姓不知道有他的存在。事实上,如果老百姓真的不知道有统治者的话,那么请问:这一章的最后一句怎么解呢?它说,等到一切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如此的。如果根本不知道有人统治你,你本来就自己如此,何必再说我们是自己如此的?就是因为底下的百姓知道有人在统治,最后发现他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说,而我们今天过得平安愉快,是我们自己如此的,这样说在逻辑上比较合理。


所以最高明的统治者很少发布什么政策,提出什么计划,就是尽量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在汉朝初期有一段时间推行“黄老之治”,那么就跟这个类似了。所谓的“黄老”是指黄帝与老子,它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又不完全一样了,那是另外一套相似的思维。但是就拿到古代来说的话,中国古代有首歌谣叫做《击壤歌》,内容与这边所谈的有点相似了,就是老百姓根本不太在乎是谁在统治,因为统治者也很少去做什么样的政策。


《击壤歌》的内容只有几句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就是帝王权力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是一个农夫,好好工作,从事农业生产,谁在当帝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就是个人做个人的事,减少各种相互干扰的、复杂的问题。


接着,第二等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因为他认真在工作,好好照顾百姓,所以得到老百姓的亲近与称赞。


第三等的是老百姓害怕他,就是他用各种法律规定来限制百姓,让百姓害怕。你不照我的意思,我就给你各种压力、各种处分。


到最后,最差的一等是老百姓反过来轻侮他,轻视他、侮辱他,因为百姓认为这个统治者既没有原则,又没有什么操守,没有作为领导者的资格,所以他只好受到百姓的轻视与侮辱了。


谈到古代的政治,其实不管从任何时代开始,它都兼具四种统治的方法,按照顺序:德治、礼治、法治、刑治。德治就是统治者本身道德高尚,作为表率,像尧舜的时代比较偏重德治;礼治的“礼”就是礼仪、礼乐的礼,像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孔子推崇他,用礼仪来治理;接着是法制,就是政府颁布很多法律政令来治理百姓;最差的是刑治,就是用刑法来约束。


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政治都有这四种,只不过重点不一样。越是好的统治者,越重视上面的两种——德治与礼治。但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很显然是每况愈下,从德治、到礼治、到法治、到刑治,所以会出现这种老子所描述的四种古代的政治的情况。


说到古代这四种统治的方法,在《论语》里面孔子有一句话正好都涵盖了。在《论语·为政篇》,孔子说:“道(dǎo)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的意思是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前面所说的德治、礼治是比较好的,法治或刑治是会有后遗症的,正好都涵盖了,也可以作为对照参考,知道儒家与道家有些地方是有共同的背景的。


到后面接着说,统治的人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这表现了古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相互的信赖关系。


接着出现一个词叫做“贵言”,就是要珍惜言论,很少发号施令。老子对于说话始终保持戒心,为什么?因为人在说话的时候总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难免有某种欲望与要求,所以后面会一再出现一些与“言”有关的态度。


譬如“贵言”是要珍惜自己的话,少说为妙,后面就直接说“希言”,希言就是少说话了。谈到老子、庄子的养生观念的时候,也会提到少说话,话说多了伤气,人就是精气神的组合嘛。说话不但伤气,还伤脑筋,要设法让别人听懂,能够了解,并且认同你的想法,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一章的最后一句就是:当一切都成功的时候,“百姓皆谓我自然”。这里是第一次出现了“自然”这个词。在《老子》书里面,“自然”这个词总共出现了五次,它的意思并不是讲自然界或大自然。老子如果要讲自然界,他就会用“天地万物”四个字。没错,天地万物确实是指自然界的。老子讲“自然”这两个字的话,那是这两个字最早的组合。“自”就是自己,“然”就是样子,所以“自然”就是自己保持自己的样子。所以《老子》书里面五次出现了“自然”,都是这种用法,就是自己的样子,或是自己如此的。


在这一章老百姓最后怎么说呢?老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如此的。代表什么?代表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呀,天下本无事,何必庸人自扰呢?我们过得平平安安的,做我们该做的事,在古代农业社会,我就好好耕我的田,那就是保持我自己的样子了。


后面讲到道家会一直强调“顺其自然”这句话,这个“自然”就要取这个最原始的意思,就是保持自己的样子,一切都要按照它原本的样子去保存,去发展,人也是一样。人如果刻意一定要做什么,把什么当目标的话,马上就必须有些特定的作为。所以“百姓皆谓我自然”就代表百姓知道有统治者存在,但他认为统治者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最后的结果我们是自己如此的。


在《庄子》书里面也发挥了这样的思想,他说:古代的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用的方法是放任民心,使他们自己去成就生活,改变风俗,完全消除他们害人的念头,促成他们自得的志趣。就像是本性自动要这么做似的,但百姓并不知道何以如此。(《庄子·天地》)一旦知道的话,就会比较,就会出现特定的想法与愿望。


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作为统治者,你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但是你要观察百姓的情况,要去思考怎么做是一种自然的引导,像顺水推舟一样,让百姓生活的趋势有一个自然的发展。你可以担任引导的工作,这样比较适合。否则你刻意要照顾百姓的话,压力很大,很辛苦的。到后面譬如到了尧舜,后面是禹,禹光是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到最后身体都搞坏了。当然,这在当时恐怕是为了救助百姓不得不做的事。


这一点是我们讲道家的时候必须留意的。道家会在想象中回到一个原始的、比较轻松淳朴的情况:地方很大,人口不多,大家过着自己喜欢的日子,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计较冲突,更不会有什么斗争、战争的。


但是我们今天就可以在自己的范围里面思考。比如你今天是一个领导,负责治理一个单位或是一家公司,你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但你要尽量至少做到第二点,让同事们亲近你、称赞你,就是你所做的都是他们的愿望,这一来的话,相处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千万不要到了只让别人畏惧你,甚至到了侮辱你的程度,那就代表这样的统治、这样的管理完全失败。


所以《老子·第17章》是极少数的可以用来评论政治的材料,里面所作的分类非常简单扼要,可以在个人所了解的范围去进一步的思考,加以演绎。


【课后思考】

你从小开始有没有当过班长,或同学会的负责人,或某个社团组织的代表?或者你曾经负责管理某个单位,管理某些人吗?这边提到的四种百姓对统治者的反应,请你回忆一下,你曾经是这四种之中的哪一种呢?第一种是让别人只知道你这个领导存在,而不觉得你做了什么事,大家都过得轻松自在;第二种是让别人对你既亲近又称赞;第三种是让别人对你觉得畏惧,害怕;第四种是让别人甚至去辱骂你。你可以从过去的经验稍微反省一下,作为学习老子的心得吗?想听听你的想法,我是傅佩荣,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