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四气的寒热温凉,是不是品尝出来的?五味的酸苦甘辛咸,是不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从文章中找答案吧! 01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这称为药物的“偏性”。 药能以偏纠偏,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可用药物的偏性把它纠正过来。药物能治病的这些偏性,就是药物的性能。 02 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药性理论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中医理论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纲领,中药学才有四气、补泻等相应的药性理论;中医学有脏腑经络学说,中药学才有药物作用定位的归经内容; 中医学有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病理体系,中药则归纳出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等。 03 四气 (一)四气的概念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和程度上的差异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 病人表现: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 病人表现:四肢厥冷、面色㿠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药性与所治疗疾病证候的性质是相对的。 04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 (二)五味的确定依据 1.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2.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3.确定味的主要依据包括,药物的滋味和药物的作用。 (三)五味的实际意义 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四)五味的属性 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行属性:辛属金,甘属土,酸属木,苦属火,咸属水。 (五)五味的作用 1.辛味
(1)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疗表证。 (2)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3)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2.甘味
(1)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健脾、生津、润燥、润大肠) (2)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解毒,用于药食中毒。 (3)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 3.酸味
(1)能收敛固涩。具体有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2)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4.苦味
(1)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 (2)苦燥——即指燥湿作用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3)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 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5.咸味
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 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每味药既有气又有味,气和味的不同组合形成了药物作用的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