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五味】

 昊晟堂 2019-04-09

(一)五味的概念

五味,指包括辛、甘、酸、苦、咸在内的五类药物的真实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

(二)五味的确定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作用(的基本范围)

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后人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三)五味所代表药性的作用

辛味发散行气血,甘味补益和缓急,

酸味收敛又固涩,苦味燥泄兼能使,

咸味软坚能泄下,淡能渗利涩类酸。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辛以润之”(《素问·藏气法时论》):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

能收敛固涩。具体有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4、涩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

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5、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①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

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6、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症瘕痞块。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治疗大便燥结。

  “咸走血,咸补肾”

7、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治疗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

“淡附于甘。”

——王好古

(四)五味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性”与“味”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中药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某一药物的功效,必须性味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相同,又有主次。气味不同,作用有别。

气同味异,味同气异,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

临床用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配伍用药,气味取舍。由于性味属药性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性味合参,还要与功效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