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

 华北老狼 2019-10-12

    中药的药性是指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对中药药性理论的阐述,就是运用中医药学特有的理论,从药物所具有的性质、气味、主要作用的脏腑等各个方面进行论述,也就是所谓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理论。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又称为“气味”或“性味”。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气”和“味”,从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一、四气      

       四气也称为“四性”,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如某种药作用于人体后,人或者感到全身发热,或者能使原有的寒性症状(诸如腹痛得暖则减,泻下清水或泻下未消化的食物,口不渴,手足清冷,舌苔白润,舌质较淡、脉沉细等)得到改善,那么这种药就是温性或热性。温与热仅是程度上的差别,热甚于温。寒和凉也是程度上的差别,寒甚于凉。

二、五味   

      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素问》中提到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是对五味作用的基本总结。对于五味的具体作用,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辛味能行和散。行和散就是能疏散在表的病邪,并能疏通郁滞的气机和闭塞的经脉窍道。所以治疗表证的中药如麻黄、桂枝、苏叶、薄荷等都具有辛味,而理气药如橘皮、木香、砂仁、香附等也都具有辛味。

      苦味能燥和泄。燥即是燥除湿邪,泄即是外泄邪热或下泄毒热。所以治疗湿邪的中药如厚朴、独活等都有苦味,而清热解毒或降火药如黄连、龙胆草、栀子、黄柏等都具有苦味。

      甘味能补、缓。补即是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缓即是能缓和急迫的病证、缓和其他药物的作用,也称为缓急。所以多数补药都有甘味,如甘草、蜂蜜、大枣等,而这些药又常常作为缓急的药使用,其他如能滋润人体,润肠通便,润肺化痰的药业多具有甘味。

      酸味能收涩。收涩是指收敛津气、固涩各种滑泄,包括止咳、止汗、止遗精、止遗尿、止泻等,如五味子、乌梅、石榴皮等都具有酸味。

      咸味能软坚。软坚是指软化各种坚结、积聚,如对体内各种肿块(包括多种良性和恶性肿瘤)、瘰疬(淋巴结结核)、瘿瘤(甲状腺肿大)等病证的治疗,多用咸味药,如牡蛎、昆布、海藻等。另外,治疗有燥屎而便秘者,外科病中的疮疡肿块等常用咸味药。

      除了上述五味外,药物还有涩味和淡味。涩味的主要作用是收敛,与酸味相似,而且酸味和涩味往往同时存在,如金樱子、石榴皮等。也有涩而不酸的,如芡实、莲子等。淡味无明显的味道,古人有“淡附于甘”之说。其主要作用是利水渗湿,如茯苓、猪苓等。

      当然,药物的味是很复杂的,即使具有相似作用的药物,也各有其特有的味,从同一味来说,也各有浓淡的不同。另外,同一药物往往兼有几种味,所以同时兼有几种不同的作用,如具有酸甘味的山茱萸,可在补益的同时兼有收敛的作用。

三、四气与五味的关系

      对每味药的药性都应该从气和味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认识。如黄连气属寒而味属苦,所以能清热燥湿泄降;厚朴气属温而味辛、苦,所以它能温中行气而燥湿。

      如麻黄和薄荷都是辛味药,都能解表发汗,但麻黄性温,所以适用于治疗风寒在表;薄荷性凉,适用于治疗风热在表。

      每味药的作用有的偏重于气,有的偏重于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