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辑最爱看的稿子长啥样?

 昵称58817894 2019-05-22

今天收到书小帮的约稿:什么样的稿子编辑最爱看?

这事儿我还真没敢想过,毕竟到手的是什么样的稿子基本上也由不得咱,审稿这事儿大约比封建社会包办婚姻还要盲目:稿子给您了,管您爱看不爱看,反正都得好好看,质检可在后头等着您嘞。

我一个学古典文学的,审过的稿子有医学、墓葬、乐谱、戏曲、篆刻……工作使我全能。

稿子也好,书也好,要说“爱看”,首先肯定是得“好看”。

回答“什么样的稿子编辑最爱看”之前,我想先说说读者最爱看什么样的书。

书有虚构、非虚构,有学术类、文学类、社会类、工具类等等,但人们爱看的书总归有这些共通之处:内容新颖有趣、能引发思考和共鸣、展现不一样的世界。如果把图书偶像化,粉丝打榜最多的一定是小说类。因为在所有类别中,小说相对而言文字最轻松优美,情节最跌宕起伏。

粉丝少的图书并不意味着就不是好书,只是它们并不那么“时髦”,不那么有“热度”。要说自己特别喜欢,却似乎没什么人会感兴趣,“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书,也许大家脑海中都能冒出几本。

我在从事这一行之前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书的版权页,从不关心一本书谁是责编,对出版社也没有特定的口味,更不懂什么特种纸、东方书纸,也不管它是否流行,内容喜欢就行(当然从结果上来看三联的书买的最多),我管这叫作“阅读自由”。

许多书销量巨大,但买的人多不等于读的人多。譬如《红楼梦》的故事内容似乎人人都能说上一二,但似乎少有人发现故事的视角是贾宝玉的那块玉,而故事本身是刻在玉的本体——女娲补天留下的那块大石头上的。再如张爱玲的《小团圆》在2012年着实红火过一阵,但身边不少友人对我说整本书看完也没整明白人物关系究竟是如何。这都无伤大雅。

作为读者,阅读这件事是宽容的,阅读本身也是一件随意和随机的事。但作为编辑,一切就全然不同了。

要问编辑最爱看什么样的稿子,得先谈谈最不爱看什么样的稿子。工作之前想得挺美,每天白看书还有钱拿,岂不美哉?

但编辑首先看见的是稿子,不是书。编辑审稿与读者看书的差别就在于此:阅读是单向的、低交互性的,而审稿却是多线程、多交互的。把稿子变成书,要经历组稿、排版、初审、复审、终审、核红、校对、装帧设计、选纸、样式讨论、印刷——比毛毛虫变蝴蝶还要完全变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万分留意,都会有琐碎而频繁的交流。等稿子成了书,编辑已然韦编三绝、精疲力尽、杜鹃啼血、蜡炬成灰,估计再也不想看它了。非但自己的“亲生图书”不想再看,业余时间几乎也更不想再看别的书——上班就是天天看稿子,下班回家、逢年过节还看书?(虽然去年过年时我还在审宋代墓志)。

从出版社的角度,书籍首先是一件商品,和任何行业一样,制作一件商品,两三个月都没能卖出去,它的营销生命也差不多就结束了。而生产一件商品,既然存在市场竞争,当然必须——又好又快。从编辑的角度,我当然十分不情愿将书当作商品看待,但出版社是国有企业,编辑的考核必须和效益以及利润挂钩。

杨绛的《我们仨》从2003年出版到现在销售早已过了百万级,估计三联和责编董秀玉当初都没有预料到,我猜他们当时想的就只是把书做好、对得起作者、对得起读者。

从前可以十年磨一剑,现在责编能有十天审一本稿子都算烧了高香,企业等不及,读者等不及,编辑更等不及。同行常开玩笑说做书是“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都知道慢工才能出细活,但凡来了稿子,几乎没有不赶的。正常人类的阅读时间是每分钟300~500字,10万字的成书不间断地读完也要3~5个小时,莫说审稿还需写写画画、查资料填单子,快则三日,慢则一周。一个责编在同一时间段里还要多本书一起审稿,审稿不是一份机械性的工作,赶工只能是最下策的无奈之举,但因为市场周期的关系,往往成了大家的工作常态。

最怕的是作者本人不负责的稿子。以常理论,作者交稿前至少自己应通读一遍,不求文采斐然,但至少不能一眼看去就错漏百出,举几个栗子:

幸好主角是王羲之 

不然还真的猜不出它们都是个“鹅”字

 

如果实在不懂学术规范,宁可写成杂文随笔,

也不要写论文来折磨编辑

另一位同行说得好,编辑审稿只能锦上添花,不能屎里雕花,话虽糙理不糙。虽说稿件中的一些错误也可谓“妙趣横生”,给暗无天日的审稿生涯增添了些许乐趣,但作者是稿子的“亲生父母”,亲爹亲妈对孩子都不上心,一把丢在编辑怀里说——看着改吧!我相信你。您也得让编辑猜得出您到底想写啥是不?此外也有审好后作者反复修改不定稿的情况,五六次后可能和最初一稿已然天差地别;至于引文想当然或是不查原典,“人引亦引”,这都是工作中的常态了,此处不再赘述。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概率极小,万一碰上了也十分令人精神崩溃,就是排版水平差的稿子。图书虽说看上去都大同小异,但实质上千差万别,排版的质量决定着编辑的生死,好的排版在每一个校次后都能一稿过,而差的排版则会无端给责编增加巨大的工作量,例如标点全角半角混杂,错字漏改,文字背题,字间莫名其妙多出的空格,破折号中间断开,中文省略号不居中,甚至页码不连续编号,句首不对齐,书眉不统一,同一行的字有高有低,插图重复出现,句号、逗号、后引号单个在行首这种低级错误。譬如我审过一本稿子是word排版,送来的黑稿页码每个章节都从1开始;另一本画册不过万余字,错虽不多,四个来回都是在重复圈出排版漏改的字。

不要小看排版,排版疯起来能让责编忘了自己是谁。当然,这和排版软件也有很大关系,在这里呼吁各位排版员,关爱编辑,用InDesign

综上,编辑最不爱看的稿子:

1. 要赶工(精神高度紧张、身体压力极大);

2. 作者不负责或难以沟通(精神受到巨大伤害,智力受到巨大挑战);

3. 排版水平差(给审稿造成极大障碍)。

那么,编辑最爱看什么样的稿子呢?与同行交流一圈,大家一致的意见有:逻辑清晰、文字质量较好、知识体系相关、能学到新东西。再加上以上“不爱看”的补集:不赶工、作者负责、排版优秀。

逻辑是一本书的基础建筑,也是作者写作水平的佐证。时代不同,从前的作者们写书多是集腋成裘、爱惜羽毛,而今有些作者为写而写,为出而出,更有甚者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大家常开玩笑:当责编要考证书,作者却是人人都当得;编辑要遵循编校手册,作者也应学习写作规范。

反例一则

文字质量好,不消说,从起步就大大降低了责编的工作强度,可以集中精力锦上添花,而不必像小学老师改作文一样抠字抠句。

知识体系相关,则能保证责编可以甄别出文稿中的常识性、专业性错误,有的稿子从文字上看无甚大错,譬如有的编辑接了中英双语的稿子,英文却不熟练,单看拼写似乎全无问题,但与中文原意完全对不上,有将皮革(leather)译成皮肤(skin)的。又或者因为隔行如隔山,即使找了懂行的外校进行甄别,责编也无从判断对错的,不胜枚举。

能学到新东西,这大约是大家从事编辑行业的初衷,是坚持这一工作的动力,也是审稿最大的乐趣所在。假如要做一辈子编辑,自然也不愿意余生都囿于改错字和病句。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一切都在求新求变,出版行业又是一个实在没有办法快起来的产业,虽然由读者转变为责编失去了“阅读自由”,但强制性地审不同种类的稿子也是一项新挑战,毕竟审过的稿子都是我在“阅读自由”时期绝不会想到去看的书。有趣的是,虽然人人都背负任务指标,但说到“最爱看”的稿子,却没有人提起“能卖得好”这件事,大约在责任编辑们心中,也都觉得书的价值不能简单粗暴地与销量或是码洋挂钩。

编辑“最爱看”的稿子可遇不可求,但要相信好书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虽然书难卖、纸价涨、利润低、成就难,不要埋怨空气沉闷,奔跑起来就会有风。


作者丨福根儿   一个基层小编

排版丨周炫羽


 交流编辑的心声 

 上【书生问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