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的调整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血糖调的好不好是病情控制好坏的一个硬指标,也是影响脏器功能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虽然说生活中不仅仅要关注血糖数字,但是要尽力使得血糖接近正常又不会发生低血糖。但现实中,往往细节出成败,许多被忽略的问题都可能影响血糖。我们根据下面4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15 岁的 1 型糖尿病患者含含,1 个月内两次因酮症酸中毒被送到医院。出院的那天,孩子的妈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和旁边的病友唠叨: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孩子从不乱吃,血糖控制的也比较严格,怎么还会酮症酸中毒啊? 经过医生要求,孩子的妈妈从家里拿来了胰岛素笔,拔开笔帽,从笔中渗出了些许液体。仔细检查了一下,笔芯上出现了细细的一道裂缝。胰岛素液顺着裂缝流失不少,笔芯中充斥了许多气体,真相大白! 在胰岛素注射中有很多细节都会影响注射剂量的准确性。 比如:胰岛素笔注射后有没有停留 10 秒?拔针后有没有液体溢出?有没有因热张冷缩使胰岛素笔芯产生气泡?预混胰岛素注射前有没有摇匀?有没有将胰岛素注射到硬结部位?或者有没有将笔芯摔裂? 糖友王先生,白天总是血糖正常甚至偏低水平,越到晚上越低,空腹血糖大于 12 mmol/L。医生的治疗方法是:每日四次胰岛素治疗。 医嘱显示住院期间使用的是三餐前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方案没有问题。但试纸张先生因为没看清楚医嘱,将作用可维持 24 小时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每日注射三次,导致低血糖的出现。 许多药物的化学名称相似,很多糖友对药物的化学名记不住,或者记不全,就可能造成混淆,糖小诺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医嘱,有疑问的地方要向医生多确认几遍。 糖友老李出院时购买了一款血糖仪,并且和医院的做了对照,准确度没有问题。出院后老李偶尔测测,血糖控制不错。 不久前,老李突然打电话说血糖控制不住了,超过 20 mmol/L,要再住院。但是近期没有什么特殊不适,三多一少症状也不明显。来医院一测血糖,6.8 mmol/L,正常。 “难道是血糖仪失灵了? 我这里还有一盒没开封的试条呢!” 老张带来了自己的血糖仪和试纸,医生一看,试纸已经过期半年多了。新的试纸再次测试仪器,没有问题。 精准度高的血糖仪是糖友的好帮手,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许多细节问题。 比如:试纸是不是在有效期内?测试前有没有清洁采血部位?采血量有没有过多或者多少?冬天手指的温度是否过低?采血时是不是过度挤压? 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医院做个对照,毕竟,血糖测定值是我们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 朋友的母亲因反复低血糖来诊希望找到原因。她没有糖尿病史,不存在误服降糖药的可能。 什么原因导致老人反复出现低血糖?最后在老人常用的药物中找到了一瓶降糖药。原来,老人的邻居和她借了一瓶降压的药物,结果还回来的是一瓶降糖药。药瓶差不多,老人不识字,孩子们不在身边,乌龙就这样发生了。 比如:同样的化学名,不同厂家的药每片药的含量不一定一样,使用时有没有进行换算?同一个牌子的胰岛素后面跟的小尾巴很多,R、N、30R、50R都是不同的药,有没有弄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