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接到市特教教研员通知,要求报送一节生活数学课的录像视频,授课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培智教材《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比高矮”。按通常的思路,得到消息后我关照愿意参加的老师都可以试试。结果有三位中年级段的老师积极作了准备,录制了视频。低年级有条件的老师因为更加青睐自己原始所学专业,所以与此活动失之交臂。感觉还是有些因“畏难”情绪作祟吧。 那么《比高矮(一)》到底难不难教呢?要说“不难”,几位老师都没有教过这个内容,缺少实践经验,有些担心把握不好。可要说“难”,“高矮”乃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接触过了,有了印象,再看教材,内容总体比较单一,课上似乎没啥可教的……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了解一下这课内容。 在一(下)书中,“比高矮”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校园生活”板块《学校里工作的人》当中,第二部分放在“家庭生活”板块《我的家人》中。两个部分呈递进关系,第一部分侧重在对“高矮”的认知和表达,第二部分则在此基础上学习比高矮的方法,包括“放在一起”,“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两个知识点。 重点来看此次涉及的第一部分内容。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四个:能借助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感知高和矮;能运用直观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感知高矮”,教学难点“运用目测法比较高矮”。 联系生活再看教参中确定的目标、重点难点有些“虚”,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两个非此即彼的对象时,“感知”“目测比较”,教师难以把握对学生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教学中的难点并不在此,教过此节的老师都会发现学生最难的是表达,“什么比什么高(矮)”的准确叙述。而数学课的实质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一如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所言。 据此,我以为“比高矮”的教学应当遵循的主线是三点:先明白“比”,需要有两个对象才好“比”;接着是目测,感知两个对象的高和矮;再是表达,梯度一“谁高,谁矮”、梯度二“谁和谁比,谁高(矮)”、梯度三“谁比谁高(矮)”。如此设计,重点在“表达”,难点在精准表达。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实际上我在推敲思考时也搜索了网络中关于比较句的信息,百度文库中有相关描述:“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的差别或高低(也可以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如高矮),“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中心词是谓语。 比如这节课中,“老师高,乐乐矮”,老师做主语,谓语就是“高”,其中的乐乐是比较对象,与“比”合起来作状语。教学中,在确定了谁高谁矮后,先从位置上确定主语,放在第一个(最左边),继而是谓语“高(矮)”,再填充比的对象“比谁”,从而完成对抽象语言的理解。在加深理解巩固时,还应当注意辅以语言轻重的表达提示,主语、谓语声音说响些,状语“比谁”声音弱小些。 为什么要突出主语和谓语,其实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感知的片面导致了其思维局限,错误表达。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将谓语修饰了状语,因为它俩连一起般配啊!所以,明明是“老师比乐乐高”,学生忽视了主语,眼中只有“乐乐”,变成了“老师比乐乐矮”。 综上所述,“比高矮”第一部分的教学就是在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学习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话收回来,来看看我们学校三位老师的教学。分管教学的金校长关照我给他们分个彼此,可听了他们说课,看了他们的实际教学,真有些难以割舍,三个老师都认真、课上的都不错。最重要的是都给学生厘清了比高矮的要素、指导了如何准确表达。 第一个来找我说课的强跃觉得自己有些“小幸运”,说同样的内容都来找校长看,谁先来谁就占得先机。他这话,让我倍感压力,有道理啊。我这关还行,送出去,大差不差,评委怎么看。结果,三个老师底子都打得好,不费事就有大区别。 强跃老师,阳光大男孩,以往在课上总有些放不开,这次亲切自然让人耳目一新。他的教学亮点是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初始时的谜语、音乐小片段,“犹抱琵琶半遮面”,把课上所有人的眼光都吸引了。岑宏洁老师,端庄稳重,这一节课的依托面在紧密结合教材背景《学校里的工作人员》,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物作比较,引导学生学习理解高和矮。她还恰当自如地运用了直观教具,自制了“高”“矮”生字卡,用大树、蘑菇给予视觉提示,效果很好。还有一位沈春苗老师,原以为她培训加参加活动有些抽不开身,结果也是闪亮登场了。她教学的亮点在运用平时乐高社团所用的搭建积木,从导入到两相比较,从单块比到引导学生发现搭建可以改变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高矮的知识点。切入口很是实用、巧妙。 三位老师的课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手心手背都是肉”,还是让评委们去品味说道吧。我在这里还想表达的是,这次的活动虽然时间仓促些,但是我和老师们都有所得,真好!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