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 | 小满节气,养生重“三防”!

 gztxd 2019-05-22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林嬿钊

节气 | 小满节气,养生重“三防”!

节气 | 小满节气,养生重“三防”!

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的5月20 ~ 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今年的小满具体为5月21日。

关于这一节气名称的由来,历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意思是说,从小满开始,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进入小满以后,气温明显升高,雨水开始增多,预示着潮湿闷热的天气即将到来。

潮湿闷热的天气,本来就容易使人中暑、湿邪,此时若贪凉卧睡,又易中风、寒邪。所以风湿症、湿性皮肤病在此节气最是高发。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就尤其要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念。

慎起居以防风寒

小满节气虽说气温升高,但昼夜温差较大,雨后尤甚,因此要常带备用外衣,避免被雨水淋湿,以防感受风寒。一旦受风着凉可喝生姜葱白红糖水以防感冒。又因气温的升高,很多人迫不及待地使用风扇、空调降温。而使用风扇、空调的方法不当也容易致病。

一般来说,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不要低于27℃,还要保持室内的通风。人若长时间处在空调房内需多站起来活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老年人和有关节病、颈椎病的人最好穿长裤,戴上护膝或有领衣服方可在空调房内工作休息。平日还要多参加户外运动,适当晒晒太阳,以升发阳气驱赶寒邪。

调作息以防热病

小满过后自然界的气温不断升高,本身就容易引起人体精神烦躁易怒,此时如果人们的生活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定时或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还会产生内热。外热、内热的交加,很容易使人发生一系列热病,如失眠多梦、面红目赤、口腔溃疡、口干口苦、小便炽热、大便秘结等。防止热病的发生,就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抑制怒火频发;生活作息规律,合理安排劳作,适当运动放松。

慎饮食以防湿病

“小满小满,江满河满”。小满过后,降水量增,江河湖泊水面渐涨,潮湿的天气来临。又因南方人本身内湿较重,内湿、外湿的共同作用,容易因湿郁肌肤、肠胃积热、饮食不适等原因诱发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脚气、下肢溃疡等。对于皮肤病的预防,应该以饮食调养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黑木耳、西红柿等;忌食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煎炸烧烤之品,牛奶亦建议少喝。晨起空腹可多喝水,以温开水为宜,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内热的排出。同时要注意顾护脾胃,脾主运化,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则水液代谢失常会诱发或加重皮肤病。此外,平时应穿着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防止大量出汗;还要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以免外感湿邪。

立夏节气穴位养生推荐:

小满节气穴位保健以健脾祛湿,疏肝理气为主,可以通过按摩或艾灸中脘穴期门穴来保健。

中脘穴

定位: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作用:主治胃痛、腹胀、呃逆、吞酸、泄泻、黄疸等脾胃症状,还可治癫狂、失眠等情绪疾病。

节气 | 小满节气,养生重“三防”!

期门穴

定位: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肋间神经痛等疾病。

节气 | 小满节气,养生重“三防”!

谷雨节气膳食推荐

(来源于杨志敏教授主编的

《每日一膳·春令节气养生篇》)

节气 | 小满节气,养生重“三防”!

节气 | 小满节气,养生重“三防”!

玉米木瓜咸骨汤(3人量)

食材:排骨500克(或直接购买咸猪骨),玉米2根,木瓜半个,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玉米洗净切段;排骨斩段,焯水后用食盐腌制1天(放冰箱中),在冲洗干净。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排骨、玉米、生姜,大火烧开转小火煲40分钟,再放入木瓜煲20分钟,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排骨有养血健骨的功效,用食盐腌制后,因咸味入肾,所以咸猪骨还能降气下火。搭配调中开胃的玉米、健脾消食的木瓜和温中和胃的生姜制作此汤,其味道鲜美,是夏季开胃降火的佳品。

小贴士:木瓜容易引起子宫收缩腹痛,早孕者请勿食用。

节气 | 小满节气,养生重“三防”!

治未病中心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全国首家、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项目,全国治未病重点专科协助组组长牵头单位,首个国家治未病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

专科主攻病种:中医体质调养,失眠、疲劳、怕冷、汗症、疼痛、易感冒、易上火、易过敏、胃肠不适、慢性炎症、焦虑抑郁状态等亚健康状态调理。

健康检测项目: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检测、红外热层像检测、全身电子扫描系统、精神压力分析、脑状态检测、身体成分分析、体适能检测、眼诊仪等。

特色服务技术:膏方、中药沐足、中药热敷等保健服务;竹盐灸、雷火灸、督脉灸等特色灸法;脐针、颊针、腹针等特色针法。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林嬿钊 谭健成

编辑:查冠琳 实习编辑:廖吴美子

责编:宋莉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