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221条阳明病表

 longkill 2019-05-22

伤寒论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1.刘渡舟刘老认为此条和189条基本相同,皆是表里不解,故脉浮而紧。 2.胡希恕胡老认为此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脉。大家怎么看?

一、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1、赞同刘渡舟的意见,都是表里不解。

2、进一步说是阳明病人二次感染太阳病表,呈现太阳中风状态。

里阳明发热,外太阳中风,形成阳明太阳合病。

之所以是太阳中风而不是太阳伤寒,本阳明发热汗出,在这个因素影响下得太阳病表,还是发热汗出状态。

3、脉象,由于发热汗出,得太阳病表,出现浮紧。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意思是阳明病表,脉浮必盗汗出,对于表病而言,汗出,就不能用麻黄汤类发汗,而是采用桂枝汤类治疗。

4.、221条是说阳明病表后,错误治疗,出现的栀子豉汤证。

二、

上面是常规状态阳明病表有汗,如果是相对虚的人会如何: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以上可见,221条下法伤阴后,阳明病人易发栀子证。同类199条里虚的无汗,小便不利的阳明病人,也易发栀子证。


三、

回复 无言的春夏秋冬 :这个脉象确实值得思考。病表脉浮好理解,阳明病表,脉浮而紧,发热汗出,为何是紧呢?

我想这讨论的是脉证关系中脉证分离的一个具体事例。

一般情况下脉证相符。

少数情况下,脉证分离。

我的想法是形成脉象是宏观因素综合结果。

大多数情况下,疾病态身体的宏观因素和脉象在阴阳判别上是一样的。

少数情况下会分离,产生分离的原因,应该是可以分析的。

脉浮紧,

我的观念是:表病,身体在体表抵御,气血有向体表加快汇聚的现象,出现脉浮。

在气血向体表加快运行,脉管内血液会形成相对充足现象,因为汗不出,血管壁因血液充满而张紧。

血管壁只是轻度扩张而脉浮。

到阳明,脉本叫大,是血管壁扩张更多,相对平时要大,从浮到大,是血管壁扩张现象加重。这样血管内血液流量可以加快更多,满足代谢水平提高需要来抵御外邪,同时引起体温上升到高烧状态,

同时有汗出,血液有入有出,所以血管内血液并不是非常饱满,就没有血管壁紧张现象。

现在阳明态发热汗出再病表,二感并发,我考虑二感起初,原发热体温会略有下降。

病表会形成表闭或者表汗不畅,阳明病病表则是汗出不畅。

纯阳明,心脏泵血增加,同时汗出多,入出平衡,血管扩张,血管壁张力正常,脉大而不紧张,

现在阳明病表,体表汗出不畅,入多于出,血管内血液又出现饱满现象,而血管壁紧张,脉本大,如今表现为浮而紧。

四、

二感起初,原阳明病已经发热体温会略有下降,这样表病入里与原阳明病汇合,形成单一阳明病,体温重新升高到阳明温度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