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大一: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学到老图书馆nd 2019-05-23

518日,80多名北医636465年入学的医疗、公卫、口腔、药学/药化三届四系校友,在大家在校期间每日三餐的“跃进厅”再次聚会。

聚会刚刚结束,微信群突然有同学发来令人悲痛的消息,又一位同学辞世了。原因是“射频消融手术中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又继发未能控制的感染,救治无效”。我事后问清做射频的原因是心房颤动,而且是第三次射频消融,前两次消融后心房颤动都复发了。

我在为学姐去世感到悲痛时,也深感遗憾。

我在这个专业内,很难理解为一个70多岁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做这种手术的必要性。成功率不高,复发率高倒是常态。一项技术做了20年基本如此,我们应质疑这种技术,因而用之治疗患者时应十分慎重。

做不成功,多次复发,并不让我有任何意外感;但在台上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救治无效,失去生命的情况并不多见。手术的细节需继续了解。

我担心这种技术做泛滥了,会给患者,尤其老年患者带来危害,专门用心写了《过好早搏和心房颤动人生》一书。我在书中突出讲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对选择手术治疗应小心慎重。心房颤动并不可怕,只要学会用药控制心率或心律,用好抗凝药物,风险可控,是疾病中相对良性的情况。与其与之为敌,不如学会与之为伴。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心房颤动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一个70多岁,甚至8090多岁或百岁老人的心房颤动与一个37岁的心脏完全正常的“孤立性”心房颤动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是一个表现,两种疾病。

无心脏病的青中年人的心房颤动可能起源更局限,射频消融相对容易成功,但远期随访效果仍需观察。

老年人常有高血压,血压升高最早影响左心房,即使无高血压,如同头生白发,面生皱纹类似,心房也可能有比较弥漫的退行性改变。这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更值关注,最最重要的是手术的必要性在众多老年人不大。

与其做,不如不做,尤其不可三番五次地做。学会见好就收,见不好也要收了。

我们都是北医上学学医的,大家不会和医生医院过不去。

我们希望悲剧不要重演。医生占据话语的主动权,应认真掌握适应证与尺度(好事也不过三,何况无必要之事)。我作为一位年过70的心血管医生,也想再次提醒,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接不接受射频手术应三思而后行。至少这非急症,多问问,不必过快决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