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小/百/科 小雪从哪里来 当我们过完立冬,感受到气温开始渐渐的降低,略显凛冽的西北风开始肆虐我们的肌肤,天空中开始飘洒稀薄洁白羽翼但尚未到大雪纷飞的时候,预示着我们开始进入下一个节气—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在每年阳历历的11月22日左右。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进入小雪节气后,全国各地的农事已休,人们开始了农闲副业,如北方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并开始贮存冬日蔬菜,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 二十四节气最早是在黄河流域、中原大地用来指导和安排农业生产的,随着时代发展,人口的迁徙,并经过不断地完善及丰富其内涵,逐渐成为指导当今人们饮食起居保健养生的重要节点。中医医理,上和天地,下应于人。中医治病及养生皆从天地之道而来,中医者当以天文星象来分四时,并以天文星象作为中医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节气与中医养生之道密不可分。 小雪为一年六步之气里终之气的开始,《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时节,阴阳不交,万物闭藏,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人们的情绪也收到影响,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 在中医典籍中明确记载:肝主疏泻,调情志。因此此时节的疾病在经络方面的表现多为肝经的病变。为了预防疾病,一方面要调畅情志,另一方便注意体内足厥阴肝经保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情绪变化,一般情况不会导致疾病。但突然、强烈或者持续的情绪刺激下,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尤其对于肝这个调节人体情绪的脏器,所以需要适当调整心情,乐观向上,心神宁静,畅达情志,如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小雪时节天气较寒,时令之阴气与人体内阴阳之阴气遥相呼应,同气相求,易损伤人体之阳。小雪为人体五脏“肾”所主节气,故易伤人体之肾阳,温补肾阳是此时养生的主题。药王孙思邈曾言“食能悦神,爽志”,适当的“食膳”对于保健养生有重要的意义。此时节饮食宜吃温补之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韭菜等热性食物;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益肾食物。同时“寒”又为外感六淫之邪,易伤人体正气,因此宜少食生冷寒凉之物,如瓜果、萝卜、冷饮等。有好酒者,宜温酒食之。通过“食膳”调节体内阴阳,保健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有俗语云“冬天进补,开春打虎”。那是否每个人在小雪时令的都需要吃温补之物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质大致可分为三类:偏阳性体质、偏阴性体质及阴阳平和质体质,一般阳性体质不适宜食用温补之物,食用过多则可伤及人体之阴,不利与体内阴阳平衡。 冬日闭藏,万物处于休眠状态,人虽然不用冬眠,但也宜养精蓄锐。有言“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每日宜早睡晚起,《黄帝内经》曾云:冬三月,宜早卧晚起,小雪时节,一般晚九点睡,早七点起最适合。冬日宜静不宜动,休闲活动时,不宜剧烈活动、大汗淋漓,不宜泡澡、蒸桑拿等,冬日大汗出,不仅耗伤人体阳气,同时腠理开合,防护失当,容易外邪的侵袭。出门一定注意穿厚衣带帽,注重头部防护,因为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来源:安吉县中医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