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聚焦】中小学生创造力及其培养

 天下知仓 2019-05-23
一、创新人格的保护是培养创造力的第一步

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并非天才的专利,对儿童来说这一特征尤为明显。事实上大部分婴幼儿都具有创新人格的潜质:他们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也可以非常执着。探究未知和发现不同点是儿童的本能,在思想尚未被封闭性思维、刻板印象和习惯所包围前,他们可以天马行空,敏锐非常。这些珍贵又普遍存在的潜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得以保护和发掘,有些却因受到压抑而逐渐消失。

对创造潜力的发掘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对创造力的保护,应该从小开始,这其中离不开家长的教育理念。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孩子小心翼翼地隔离在玻璃温室中,尝试与失败都是创造中不可避免的过程,对创造力的保护也是一种培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能因为教学大纲中包含的知识量小而被轻视,其重要性不在高中阶段之下。而芬兰著名的教育系统和教育模式中初等教育阶段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理念则十分值得借鉴。

尽管我国每个学段都有大量优秀教师不断地涌现出来,教师们也在自我提升,但不得不承认,越是高年级、高学段,分配到的教育资源就越多。对高中教师的要求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而小学高于幼儿园,这看似十分合理,实则不然。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单纯依靠知识的积累就能完成任务。诚然,创造的产物不能凭空产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但若在教学中将此作为最终目标反而会对创造力产生束缚。

我们不应忘记创造力并不是流水线上批量培训的技巧。在创造的过程中,创新人格和所处的环境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路人皆知,但在数千年后的今天,遥远的北欧国家分配给了学校和教师足够的自由度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对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而在我国,典故依旧只是典故而已。国情不同,对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学习也的确不可一概而论。大量考核与相互比较所带来的紧迫感会将内动力转化为外动力,致使推动力大幅度减退。而创新人格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正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在创新人格的保护与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投以大量的关注与精力,而非压以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升学压力。教师与家长可以从不同侧重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与倾向,并对未来进行深入的规划和思考,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动力从而推动创造力的显现。时至今日,问题的根源早已不在教育系统中,而是成为社会问题的表象之一,自然也难以在教育系统中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灵活掌握以及对每个学生的深入了解,再加上家长正确教育理念的树立与良好的家校沟通也许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二、创造力在学校的培养

对创造力的培养应始于基础教育阶段,始于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校环境。这一环境的营造涉及学校的每一个组成元素。校长的创新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管理和领导模式,从而使教师的创新素质得以发挥。创新型的教师是创造力培养的一线执行人。其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支持性的环境下,教师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才可以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的道路,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教学评估体系则与创新人才是否能够脱颖而出息息相关。由于创造力强的学生未必能拿到很好的成绩,大多数情况下创造力与平均学分绩点的关联性较弱,但关联的强度也与学校教育理念相关;如果学校重视创造力并在日常教学和考查方式上有所体现,则关联性可能会有明显提升,反之创造力强的学生可能会有较弱的学术表现。因此教师们应做好心理准备,有较强创造力的学生未必都会有优秀的学术表现或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之前,教师需要能够做到对学生不分成绩,一视同仁地给予充分关注,以免因为潜意识行为给学生带来不利的暗示,人为地制造出“差生”。

总体来说,由于开放性问题与发散性思维相关联,有技巧地提出开放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其认知能力的深度思考可以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产生帮助,从而提高创造力。实际上,在中学课堂上以头脑风暴等开放性问题引导的发散性思维练习取代一部分依赖于封闭性思维的学习过程早已是众所周知的教学技巧。但为了保证课堂效率与秩序,有固定答案的封闭性问题显然更容易操作和控制。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育中所崇尚的服从、纪律、秩序、求同等课堂氛围,以创造力培养和知识创新为目的的教育所需要的恰恰是身心自由所带来的安全感,开放环境的启发与诱导,激励的氛围中弥漫的轻松感与愉悦感,以及民主和平等。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逐渐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本应提供的环境,但教学大纲与升学的压力却控制了校内学习氛围,提高了尝试新教学方法的风险,增加了教学难度,甚至受到部分家长的抵制。若想要兼顾发散性思维与教学进度,不仅教育成本可能会随教师培训投入的提高而提高,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理念的改变。

创造力之所以对于社会有重要意义,其根源在于问题意识,创造力的表达也同样有赖于问题意识。除了消除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过度焦虑外,社会当前也能为创造力的研究和表达提供资源。除了现有的政策援助、创新产业孵化器等,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智能化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也是方便创新人才寻找需要改进的创新突破口。现有信息平台如人口普查数据等虽然内容翔实,但使用不便,难以达到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也不利于通过数据对创造力进行研究,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现有的创造力研究中,来自人口不丰的北欧国家的许多研究反而能够使用巨大的样本数量,这与国民数据的完善收集以及便利智能的数据公开系统不无关联,体现了社会支持对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性。创造力不是独立于社会外存在的元素,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服务,是解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不可或缺的要素。那么反过来说,社会也应予以创造力培养足够的支持,并提供让创造力得以展现的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对教育与职业的刻板印象也限制了家长与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方向。当社会不能为教育提供条件,反而将其出路打上“有用”和“无用”的标签,并加以大肆评判时,教育为社会培养出的人才也将不可避免地变得越发功利,内动力被逐渐消磨殆尽,创新也自然无从提起。标签的产生正是因为担心未来没有足够的保障,所以对物质有紧迫感;因为担心下一代也没有足够保障,所以对教育越发焦虑,急功近利掩盖的是顾虑,破坏的是创造力。只有当顾虑消失,社会将自然地解决教育问题。只有这时才能真正实现大量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事实上,我国不乏教学能力高超,教学思想先进,紧追时代潮流的优秀教师,因此在建立创造力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除了借鉴国外已有成果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出适应本国国情,甚至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培养模式。在这其中,教育资源、教学技术以及抱有足够热忱的教师群体缺一不可。对考核方式的探索尚需时间进行验证与改进,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教育与其他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持续性。但发展与改变却不能因此停滞,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终会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成效需时间才能充分展现,但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创造力培养中的问题,只对高考内容和学校教学内容做出改革是不够的。

(《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期 孙冠贤 文)

文章来源:《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2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