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了国内11家博物馆馆藏以元代瓷器为主的96件文物精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8件所藏精品亮相。 所藏精品欣赏 元·霁蓝釉爵杯 霁蓝釉属于高温石灰碱釉,是将和青花相同的钴料拌入釉中施与器物表面,一次成烧。霁蓝釉和釉里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后世烧制各种颜色釉瓷器奠定了基础。 元·釉里红爵杯 “爵”是古代青铜酒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元代在瓷质礼器方面的使用依然延续了宋代体制。《元史》中记载: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 元·青花莲池鸳鸯纹碗 撇口,折沿,弧腹,圈足。碗外壁青花绘缠枝莲纹,近足处青花绘仰俯莲瓣纹。碗内底青花绘莲池鸳鸯纹,内口沿绘缠枝花卉纹。 元·青花云龙纹筒式盖罐 《元史·顺帝纪》记载至元二年(1336年)所颁发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对五爪龙的使用有明确规定,应是专供皇室成员使用的器物。 元·青花云龙纹砚盒 盒身浅青壁,盖与器身以子母扣合。底有凸起矮圆柱形砚台,砚面及砚壁之间形成环形砚池。盒盖外壁绘海水江崖纹,盖面绘五爪龙纹。江西景德镇窑产品。 元·青花菊纹小酒杯 菊纹在元代瓷器上属于非常普遍的纹饰,既作为主题纹饰也作为点缀纹饰。菊纹也常与莲瓣纹、桅子花纹、牡丹纹等花卉组合出现,象征四季。 元·青花凤穿牡丹纹盖罐 此罐主体纹饰为凤穿牡丹纹,罐盖绘变形莲瓣纹,盖沿外撇。颈绘锦纹。牡丹纹常与其他纹样结合,例如缠枝凤纹、缠枝龙纹、缠枝麒麟纹等,是十分典型的元代瓷器纹饰。 元·青花八思巴、汉文残钵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至元年间奉诏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全国,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文”。 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 元代瓷器作为蒙元时期重要的物质载体,体现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浮梁磁局的设立,开创了官办窑场引领瓷器制作风尚的先例。以景德镇为中心,龙泉窑、磁州窑等全国性和地方窑口的生产十分繁荣,极大地促进了瓷器海外贸易的扩展。而瓷器作为茶具、酒具、祭礼用器的具体功能,则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习惯。 元代瓷器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向我们讲述了文明互通和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其精美的纹饰,丰富的主题,多样的形制,内中蕴含着中原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元朝时期中华文化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最好物证。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飞跃的时期。模制成型工艺的进一步成熟,使大件不规则陈设器的成型变得更易操作。瓷器生产首次在瓷胎中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在中国瓷器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元青花为代表的瓷器釉下彩绘艺术,开辟了陶瓷装饰的新篇章。 元代瓷器的器型和釉色,一定程度延续了两宋文人崇尚高雅素净之审美,但总体完成了由前朝士人审美主导向世俗化风格的转变,出现了更多大型器物,装饰繁密,纹样突出。而元青花的出现,正式宣告了华丽奔放的审美意趣成为主流。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汇聚了国内11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出以元代瓷器为主的96件文物精品,其中不仅有景德镇珠山风景麓遗址、元大都遗址、镇江市京口闸遗址等遗址、墓葬、窖藏的出土佳器,也有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珍品,还包含了“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福建平潭大练岛沉船”“西沙群岛石屿二号沉船”等水下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 展览还配合元代瓷器展示,增加了清光绪本《岛夷志略》、张成款剔红人物圆漆盒、僧帽形带柄铜壶等其他类别文物,力求全面还原出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盛景和物质文化风貌。 |
|
来自: huhugb200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