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医一直没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呢?中医学对于病例的治疗方针是否科学呢?

 tjboyue 2019-05-23

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

1.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身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学科。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医学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1.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集理、法、方、药理论知识为一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注重从整体、联系、运动等观念出发,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和探讨人体在整体层次上的生理、病理反应状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生命活动、病理变化的调控机制。由此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唯物论、辩证法思想为论理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精液的生理和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1形成条件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长期医疗的经验积累

2.2形成标志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奠定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专著,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同时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创立了“寒凉派”。

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创立“补土派”。

张子和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创立“攻邪派”。

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立“养阴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4.1.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包括气候、昼夜晨昏变化、地域环境。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2辩证论治

概念: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辩证观念的具体体现,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是实施治疗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