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贤若渴的曹操,为何对他“卸磨杀驴”,原因太不可思议

 神气哥 2019-05-23

求贤若渴的曹操,却不重视人才,只因牵扯到他的利益

在东汉末年期间,各诸侯为了增强自我势力,纷纷广揽人才,在这些人之中,最典型的一个便是曹操。曹操与其他人相比,他更加看重人才,一向对天下人摆出爱才的面孔。有才的人在投靠曹操之后,确实能够得到一时的重用,但都无法得到曹操长久的重视。回看曹操帐下的谋士,几乎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讲道理而言,求贤若渴的曹操,本应该注重这些人才,去帮助自己,成就宏图霸业。为什么在他把这些人才招揽之后,没有重视呢?只因牵扯到曹操的利益,让他必须放弃这些人才。

曹操与其他的三国英雄相比,他最难得的一点便是他知道唯才是举的重要性,想要成就大事,必须去重视身边的知识分子,所以曹操要比其他的人,更加求贤若渴。就曹操本身而言,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不管是骁勇善战的武将,还是才华横溢的文人,曹操都能够兼顾。在这两者之间,曹操更加倾重于后者,由于对文学的喜欢,也让他对文人的喜欢发自内心。

很多人看到这里,感觉到更加疑惑,既然曹操懂得唯才是举的道理,为什么自己无法做到重视才人呢?与此同时,曹操也是一个野心十足的统治者,他想要征服所有人,让自己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既然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提防身边的人,不能给自己埋下任何的祸根。若是重视起身边的所有人才,某天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无疑会将曹操一举拿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求贤若渴的曹操,他所不重视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牵扯到他的利益,所以才让曹操想尽办法除去,最为典型的两个人便是祢衡以及孔融。

求贤若渴的曹操,常常令很多人前来投靠,而他在招揽人才时,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热情。只要你对曹操有用,能够帮助他成就大业,那么便想尽办法讨好你,不管你身份多么低微,曹操都是毫不介意。东汉末年期间,当时有一个比较有名气的文人,那便是祢衡,他为人性格比较狂傲,常常用言语讽刺他人,很多人对于曹操笼络人心的手段早已熟知,毕竟他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如此而来。

倘若没有跟曹操接触过,那些有才华的人便会主动投靠曹操,但是在此之后,就会对曹操感到失望。祢衡并不是曹操招揽而来,而是经过孔融的推荐。当时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各地,孔融给曹操出了一个计谋,想要取得胜利,必须扫除南方的障碍,比如刘表,张绣,孙策等人。原本想要孔融去办这件事情,可是孔融却说自己能力不够,不如让自己的朋友祢衡来办。那时候的曹操,早已听说过祢衡的名声,知道这个人有一定的实力,想尽办法去邀请祢衡。

祢衡为人比较高傲,如今看到曹操这般百般乞求,变得更加狂妄,看不上曹操手下的任何谋士,甚至就连曹操一块骂。面对这种情况,曹操并没有选择立即处罚祢衡,知道必须依靠祢衡去扫除南方的障碍,表现出毫不在意。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怎能忍受一个文人对自己如此辱骂,无奈自己有求于他,要选择忍耐,办完事情之后,他便选择一脚踢开,再也没有重视过祢衡。他最终没有受到曹操的重视,一点原因是为人狂傲,但还有一点是牵扯到了曹操根本利益。

大家试想一下初来乍到的祢衡,便如此高傲看不上曹操,倘若曹操再过于重视祢衡,会不会让他变得更加嚣张跋扈,损害到自己的利益,看到这一点之后,曹操便没有选择重视他。不只是祢衡就连杨修,孔融等人,最终也是因为与曹操的利益发生冲突,没有受到重视。小编只是给大家详细说了祢衡示例,对于他所不重视的文人,都是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政见上与曹操有着不同的看法,让曹操难以控制,才选择不重视。看完小编所分析的这篇文章,想必大家都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求贤若渴的曹操,不重视人才,只因牵扯到他的利益,为了防患于未然,曹操只能想办法除去。正因为如此,让我们为很多文人感到可惜,他们原本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建功立业,却没想到自己过高的才华,也会给自己招来祸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