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毒”对产妇和婴儿都会造成一定危害, 孕妇 从怀孕期间着手预防尽量少碰油炸、烧烤或辛辣等食物,多吃各类蔬菜、水果,多饮水,不吃不新鲜的海产。到底孕妇去胎毒吃什么最好呢,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 什么是胎毒 所谓的胎毒是指怀孕后母体尚未适应胎儿所造成的生理变化,再加上突然增加的食量和代谢的产物无法及时排出,这些积累在体内的代谢物或有害物,就是一般人常说的“胎毒”。 怀孕期间由于代谢速度与平常不同,且体内较热,倘若孕妈此时的饮食不加节制,经常吃一些不适当的食物,比如容易死上火、燥热食物等,孕妈就容易出现时上火聚毒等症状。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胎儿,让宝宝出生后产生胎毒症状。 孕妈除了本身因为饮食习惯不佳或体质本身的问题会出现胎毒现象外,在怀孕期间,胎儿若受到母体内所蕴含的火热毒邪波及,会导致宝宝出生后出现一些偏热的症状,这就是胎毒所引起的。 胎毒主要分为湿毒和热毒,是孕妈在怀孕期间积累下来的,如果孕妈在孕期大鱼大肉大吃大补,吃过多的孕妇奶粉,食用过量的辛辣和煎炸的食物,就会加重体内的热气,很有可能会传给胎儿。 胎毒的危害 胎毒不仅影响孕妈,让怀孕过程更为辛苦,而加重怀孕时的不舒服,也可能会对出生后的宝宝造成上火、便秘、哭闹不休、难以代养等困扰, 严重的还会导致宝宝湿疹、黄疸、便秘等情况, 对宝妈和宝宝来说,影响都是比较大的。 传统意义上的胎毒,症状通常是出现在宝宝身上,尤其是在出生后半年内。 主要症状为: 发热、脸红、眼睛红、眼屎多、湿疹、大便又干又硬、小便偏黄等现象。 孕妇去胎毒吃什么最好? 若要预防胎毒,基本上得从孕妈就开始着手预防,尤其在怀孕期间,应该尽量少碰油炸、烧烤或辛辣等食物,并且保持心情的平和与稳定,减少因饮食不当或情绪不好而影响胎儿的健康。此外,若是孕妈的体质本身就属燥热,或者已经出现便秘或皮肤瘙痒等症状时,也应该求助医生,以针对体质、也分气候或怀孕的周数来辨证施治。建议孕妈孕期的饮食上注重科学合理膳食,既要吃一些补的食物保证营养的摄入,同时也应多吃各类蔬菜、水果,确保摄入各种营养素, 避免或尽量少吃平时没有吃过的东西,不吃不新鲜的海产。除外还要每天喝足8杯水,保持大便通畅。 通过日常饮食去除胎毒是最常用的办法,怀孕期间具有解胎毒的食疗妙方, 可以适量食用一些豆腐、莲子、 绿豆汤(适量)、 白莲、橄榄、荠菜、鹅蛋、菜花等偏凉的食物来解热清毒,在夏天,也可吃少量西瓜。 怀孕期间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多吃滋阴润燥、生津养肺的食物和当季水果,少吃辛辣、油炸、油腻的食物。特别是孕晚期,是胎宝宝发育最快的一段时期,建议怀孕后期多吃青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切忌为清胎毒”乱用吃药,某些清胎毒偏方、龟苓膏,所含成分不适合孕妈妈饮用,盲目服用有隐患。也不建议喝成分不明的凉茶、青草茶等,以免加重子宫虚寒而导致流产。 民间有些可在怀孕期间喝的排毒水可以减缓胎毒的症状,最常听到的则是以 白莲须糖水来清胎毒 ,食用方式则建议在产前一个月至 15天前喝,大约一周1至2次。做法则为用白莲须约5至8钱,加入洗净的鸡蛋连壳1至2粒,水需盖过药材,而电饭锅外则用3量杯水,放入锅中煮好后,将白莲须过滤去除后,再加入适量的冰糖或红糖饮用,至于蛋也可一并食用。这个药方性平味甘,具有补肾、消热毒的功效,且鸡蛋又有丰富的蛋白质,适合孕妈妈使用。 下面推荐三款既营养美味又有助于胎毒的菜肴 首先推荐的是 艾叶水煮蛋 ,蛋最好用鹅蛋,鸭蛋、鸡蛋也可,用少量艾叶,打两个蛋下去,吃蛋喝汤,两周或每月一次,吃4次。 另一款为绿豆煲老鸽汤。选老鸽子,加绿豆一碗,煲两个小时,喝汤,无需吃肉。孕 8个月后就可以吃, 一周或两周一次。如果找不到老鸽子,也可以换成猪肚,同样煲绿豆喝。 ![]() 最后推荐玉米连须煲水 , 用玉米连须煲水喝,可以放上一点冰糖,就可以防止宝宝出生后出现黄疸,至少一星期一两次,要喝几次。 ![]() 宝宝吃什么去胎毒 宝宝去胎毒的食疗方,民间常使用黄莲 5分,甘草1钱,在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在电饭锅中外用一量杯水熬煮成汁,煮好后滴在宝宝嘴里,每次约2至3滴,一天3次,等宝宝出院后连吃3天就可以解胎毒。不过,由于黄连很苦,难以下咽,因此若妈咪有哺育母乳时,也可透过哺乳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调理宝宝的体质,舒缓其皮肤症状及哭闹等现象。 ![]() 人们认为常用的清胎毒中药有甘草、朱砂、牛黄、轻粉等。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中药对宝宝的健康不利。 例如,朱砂含有汞和硫磺,对宝宝有一定的毒性;牛黄是食草动物的胆石,苦,性凉,不宜单味服用;轻粉即汞粉(水银),有毒。 ![]() 宝宝去胎毒还有一个民间验方,就是食用珍珠粉、八宝粉等。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认为,珍珠粉具有美白、收敛伤口的功效,在中医的角度上确实有解热清毒的功效,不过,在医学上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指出能解胎毒。若真的要吃,也务必找可信赖的中药店才好,毕竟有些珍珠粉是用加工后的贝类制作,若买到假货可能会因此摄食到过量的重金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