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之所以能千古传承,就是因为在浩如烟波的历史长河中,各有千秋!毛主席曾经对文艺界说过:“文化艺术要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句话依然有其深刻内涵。作为文化艺术的书法,也应该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在艺术的园囿里争奇斗艳。
我一直秉承这样一个观念: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不是千人一面。正如,我们不看碑帖封面,只要打开内页,看到里面的字体,就能猜到谁的作品。欧阳询有他独特的书法特点,后人如何模仿也难以出其右,赵孟有赵体的艺术特征,后来者也难以写出以假乱真之作。
第一、书法需要临帖,但不能循规滔距 学习书法,严格来说,是要临摹碑帖,学习古人的书法技艺,传承书法精髓。但是也不能唯碑帖是瞻,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总是把自己的艺术创作自闭于某某书法的“法则”内,就很难开拓自己的书法艺术。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你写得再认真,看起来还是像某某人的字。古往今来,凡是在书画艺术界,出类拔萃的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个人艺术修养。比如,启功先生的书法,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还有于右任前辈的书法,他们的字体一看就很熟悉,那就是他的字!
第二、书法艺术有个性不等于肆意挥洒 眼下,有些小有名气的书法大师,在自己的属地(比如某地书法协会副会长)和圈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肆意践踏书法艺术的原创法则,写起字来,张牙舞爪,龙飞凤舞,横不像横,撇不像撇,不断颠覆中国传统文字构造的基础法则。这样的书法艺术,群众叫做“丑书”,因为脱离了书法艺术的美学范畴。而真正的书法独创艺术,给人看起来不但有古人风韵,但又融入鲜明的个性特征,显得洒脱而俊逸,豪放而练达,看起来让人精神振奋。
第三、真正的书法家应该是一专多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书法艺术博大精深,门派林立,但是不管哪一派,都逃不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这几大类的范畴。所以,真正的书法家,他一定是一专多能,起码能写两种以上的书体,尤其以其中某一种书体见长。比如,欧阳询,他就是个多面手!唐代的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其《书断》中谈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可见,欧阳询他不但是楷书闻名于世,其他书体也精通。还有宋元时期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赵孟,也是一专多能。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而我们今天,有些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停滞在千人一面的书法机械“绘图”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