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清代的“标准楷书”,200年前人手一件,秒杀一众“印刷体”

 三余字画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一说清代的楷书很多人就想到了“馆阁体”,这种书体为应试而生,点画秀逸优美、平直规整,字体端正稳健,笔法简单清晰,非常适合考官辨识试卷。

因此当时的学子们大多都以这种书体为宗,但是从艺术角度来看,这种书体变化不够多彩,没有生动灵活之气,时常练习就会让用笔变的死板。

所以不受现代人的喜爱,甚至对清代书法都颇为成见,认为清代的标准楷书就是“馆阁体”,但实际上清代名家的书法并没有如此强烈的“馆阁体”风气。

而且当时风头最盛的楷书并非“馆阁体”,而是成亲王的《法书册》,成亲王乃乾隆帝的第十一子,在乾隆跟雍正推行赵孟頫书风的影响下。

他曾学习其字30多年,领悟到了赵孟頫用笔的圆润端正、妍美灵动,后来又临摹了董其昌、米芾、欧阳询等人的法帖,为自我楷书更添了几分骨力。

这卷《法书册》是抄写的前人诗句,卷中单字大小约为8厘米,因此其中起笔收笔的笔路变化,以及点画的虚实转折都清晰可见。

非常适合初学者进行临摹,所以在200年前的清代,上至王宫贵族,下到文人学子,都非常钟爱这件法帖,几乎人手一件,成为“官方”指定的楷书描红范本。

从书艺上看,此作既有欧阳询的方折峻整之势,点画转折之处有着斩钉截铁的感觉,保证了楷书的端正稳健,做到笔笔方劲、内涵气力。

还有赵孟頫行笔的流畅端丽之美,在墨色的处理上将浓笔与淡笔充分结合,增强字体的枯润对比,营造出一种灵动的书法意趣,可谓将历代诸家技艺融于一体。

对于初学者来说,若是无法直接参透赵孟頫、欧阳询的楷书,就可以从此作入手开始学习,其实现在很多人为了让初学楷书时,更加简单易参透。

就去选择今人的“印刷体”,确实“印刷体”点画平直规整,可以规范书写者的法度意识,但是这种书写方式完全失去了书法的艺术之美。

只有写字的作用,从艺术角度来说甚至都没有“馆阁体”写的好,就更不说这件《法书册》,可以直接秒杀所有的“印刷体”。

让大家初步了解前人的笔法风格,这样就不用担心在之后临摹“欧楷”时会产生寒俭之气,或者学习“赵体”过多,而带来的油滑媚俗之感。

真正做到兼容并蓄,时常临摹,不仅可以在婉转中找到法度的重要性,还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用在硬笔书写也完全没有问题。

让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具,为自身书艺打下深厚的根基,让我们稳步走进书法艺术的大门,真迹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成亲王永瑆的《法书册》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以及细节变化都清晰可见,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