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wodedoc910 2019-05-24

 柏林寺雍和宫东边大150米戏楼胡同1号作为雍和宫旁的皇家寺庙,其光芒始终为雍和宫所遮掩,隐藏在雍和宫旁边的胡同深处。

1号大门往南走,绕着红墙向东、再向北,一直到公共厕所,这一段路是柏林胡同,有各个院落的门牌为证。

柏林寺现在的山门已被砌在红,大门开在寺庙首层大殿的西坐东朝西。不是山门,也没有柏林寺的匾额。大门虽开但有横杆阻拦游客进入。门口立着一块牌子:非开放单位  谢绝参观。我站在横杆外面拍了几张照片。

据说,即便进入寺只能看到几棵柏林和三进殿堂,已经没有佛像品了,在周围一圈的禅堂房屋中是分割给文化部下属几家单位办公所用。甚至还有外国慈善基金会办事处。不知道中国的孔子学院能否进入外国的教堂里面。

柏林寺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有五层大殿,分别为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斋禅堂分布两厢。西有行宫。在大雄宝殿内,原有明塑三世佛;在维摩阁上,有明代制作的七尊木制漆金佛像。

寺前柏树成林,竟有十里之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传说人所共知,但先有柏林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就鲜为人知,仅这一点就可知其历史地位。它是市内建寺年代较早,规模大、建筑格局严谨,气势宏伟,保存完整的寺院之一。原寺内共有五进院落,殿内供奉的佛象均为木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内曾悬挂康熙书写的《万古柏林》的匾额,寺中并有供僧人们修持的禅堂。

1949年后柏林寺曾一度荒废,政府多次进行修缮,基本保持原貌,才辟为北京图书馆缮本书馆。文革期间,这里的寺院建筑基本上全部坍圮,在近年来各单位的逐步恢复下,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塑像全无

2006年柏林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目前为文化部所属的多家单位占用,据介绍,中国佛协会鉴于该寺在佛教中的地位,提出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的要求,仍在交涉的漫漫过程。一百年不算长,朝夕则太快。

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是京城现存古刹之一,在明清之际,号称“北京八大寺庙”里面的。明洪武元年(1368)修北京城北墙时将柏林寺切开,城外部分为北柏林寺,城内部分为南柏林寺。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规模和占地非常可观。明以后,城外的北柏林寺逐步衰败,城内柏林寺在明清两朝先后三次重修,遂为京城柏林寺。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皇四子胤祯(即雍正)为其父康熙皇帝庆祝六十大寿,曾大加修缮,康熙皇帝题“万古柏林”之额,悬于大雄宝殿内。因寺邻乾隆皇帝出生的雍和宫,地位特殊,时隔四十余年的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仲冬拨巨款重修,翌年工讫。乾隆皇帝亲撰重修柏林寺碑文,并作拈香诗“柏林古刹炳长安,岁久衰题惜废残。况是近邻跃龙邸,特教重焕散花坛。”

因柏林寺比邻雍正临朝前、乾隆出生时所居的雍和宫,所以柏林寺成为雍正为父王康熙祝寿,乾隆怀念父、祖而不断修缮的佛教寺庙。在寺庙中院现有石碑两块,用满、汉文记述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柏林寺和乾隆书写的柏林寺沿革。

殿内有明代塑造的三世佛和尊木制漆金佛像。东配殿内存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铸造的交龙纽大铜钟,高2.6米,钟身遍刻经文《往生净土神咒》。正殿前立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御制并书重修碑座。

维摩阁为双层建筑,东西两侧建有翼楼。寺西为行宫院,乾隆曾御驾来此。寺内曾保存中国唯一存留的龙藏经版。佛教经典从唐代起称为,龙藏就是指清朝御制镌刻的佛学大丛书,其内容收集了元、明、清三朝著名高僧以及佛学研究的著作,很多为书所不载的史料,多可从这里探源溯流找到答案。这部龙藏刊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成于乾隆三年(1738),经版有78230块,经书7240卷。经版系选用上好的梨木雕造,刀法洗炼,字体浑厚端秀,由于印刷量极少,因此经版至今字口锋棱俱在,完整如新,经版于1982年移至智化寺保存。

原柏林寺内皇帝题字颇多:雍正皇帝御书天王殿额“摩尼宝所”,东斋堂额“法苑金汤”,西禅堂额“心空及第”,无量殿额“善狮子吼”,后阁额“万佛宝阁”,小法堂额“中流砥柱”。乾隆皇帝御书正殿额“觉行俱圆”,槛联“座上莲花前后果,庭中柏子去来心”,无量殿额“祥轮永驻”,后阁额“宝相庄严”,大悲堂额“摄诸禅定”,行宫殿中额“心香室”,槛联“近华重云边,慧心常照;入旃檀林里,香界俱清。”

在东配殿南面,原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铸造的交龙纽大铜钟,钟周满刻有《华严经》生净土神咒经文,故称华严钟,钟高2.37米,直径1.68米,重2268公斤,铸造精美,特别是龙九子之一蒲牢钟纽铸得栩栩如生现已移至北京觉生寺,即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

在柏林寺内原藏有自清雍正十一年(1733),至清乾隆三年(1738)新制的“龙藏经版”,以千字文编号,共7240卷,原经版共79 036块,后经变故,实存78 230块,是我国释藏中唯一保存较完整的经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在佛教界十分著名,1982年移至智化寺保存,现收藏于房山云居寺。

柏林寺里面虽然不准参观,戏楼胡同、林胡同却可以行走。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三)柏林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