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得的温病 推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69蓝田书院 2019-05-24


中医的自信(四)——伤寒与温病的桥梁

(特别特别特别强调阴阳观,尤其是营卫的阴阳观!!!!!

【目的】

1.构建伤寒与温病的桥梁,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2.继前三篇构建的完整的阴阳观体系,从理论过渡到临床。

3.继续借助阴阳观,帮大家纠正一些对中医的模糊认识:

1)《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方是麻黄汤,而不是桂枝汤。(推荐《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2)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中的温病”的第一方;桂枝汤是调节阴阳的代表方,但不是调节阴阳的全部,只是一部分,有其适用条件。

3)继续强调表证不能含糊地用营卫失调、营卫不和、正邪相争则发热、传经化热等来解释,来糊里糊涂地认识。

4.继续强调阴阳整体观的重要性,治病必求于本,即本于阴阳。要想充分践行这句古训,就必须首先将理法的高度提高到阴阳的层面,用阴阳观来理解中医现象。气血津液精、四象、五行、六气、六经、经络等,都是阴阳的量变与质变的结果。前三篇,说来说去都在围绕阴阳来讲,突出阴阳互根互用互存且互相制约的特点,突出见阴不忘阳,见阳不忘阴的观点,十多万字,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能讲清楚其中的道理。

【前言】

    1

伤寒与温病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应用,可谓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2

自医圣创《伤寒杂病论》后,中医正式由发源的多系统杂合的纯理论医学(实可统一为一体),过渡到理法方药一体的临床实践中,进而形成了以医圣为中心的经方大家庭,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注入了一道又一道的生机!!!!!

3

在温病还未被认识前,还未被认可前,其发展可谓是一波三万折,甚至一波三亿折啊(故意用的),洋洋洒洒千年呀,千年呀!!!!!

4

古人自古遵经,绝不能有一丝逾越,这点值得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必须重视传统,重视继承,勤求古训。

同时,中医也由起初的四大经典,作为主干与根基,发展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教会我们要敢于发展,敢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5

但我觉得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遵经但不局限于经!!!!!

经典是源头活水,但经典也不总是都是对的,其实是对的,只是它有它特定的条件!!!!!

但从中医的发展史来看,这点是很难被充分认识的。即使到今天,也还有很多很难被认识。很多中医人学得很模糊,跟风从众、人云亦云、含糊对待、不假思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现象,是普遍常态!!!!!

医学是关乎性命的,不得马虎。不应该跟风从众,不应该人云亦云,也不应该含糊对待,更不应该不假思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必须博极医源,精益求精,才能不愧对我们的责任!!!!!

6

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古人常难得中医全貌:

一是交通不便,中医的继承与应用局限于一小块地方。

二是战火连绵,中医的典籍多刻于竹简,多有丢失,学难得其要,且疲于逃命,难专医学。但伤亡病害,也促进医学的发展。

三是中医自古有师带徒且非其人勿教之现状,中医发展缓慢。普通学医者易拘泥于中医的某一角落等等。

7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这种大背景下,温病能从伤寒的体系分离出来,自成体系,算是个奇迹了!!!!!(下一个奇迹将会是伤寒温病再次融为一体,其实现在已有这种认识与趋势了)

8

自从温病从伤寒的体系分离出来之后,历代医家的寒温之争,逐渐激化,最终达到了空前盛世的局面!!!!!

往好的方面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往不好的方面说,是历史的局限性。

寒温之争的本质是阴阳之争,还是那句老话,大家都是对的,只是有各自成立的条件!!!!!

大部分医家论述的高度是站在自己所处的大环境中,这是对的,也是一定的,绝对的,这是历史的局限性。

在空间的角度上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一方人认识一方水土,尤其是在古代,一方人真的只认识这一方水土了,会误以为世界都如这一方水土一般,尤其是医者。

在时间的角度上说,一方人,一生百岁而已,会误以为这百年历经的寒热温凉,即是千百年间寒热温凉,尤其是医者。

大家可以从公众号内的《摘录整理中医名家寒温的治疗方向与五运六气的关系》,感受下五运六气的魅力。

五运六气就是站在天地时空的高度来认识世界的,简而言之,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是不同的,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它也分层次性,高层次的是六十甲子,目前运用的主要是这个,从六十甲子的大司天在泉到每年月的司天在泉,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可作为临床的参考。说是参考,是因为它的制约因素很多,但也不应完全废弃。起码站在五运六气的高度上看一些中医问题,会清楚一些。

举例来说,中药的药性首先取决于药物的生长环境,其生长收藏化直接决定其大方向的功效。但是,也并不是唯一因素,像五运六气的司天在泉一般,是大方向的。药物的形色气味质地时情等会慢慢细化其作用,像五运六气会受地形地势地貌等细化其影响。本草学洋洋洒洒一千年多的记载,都主要是绕在形色气味质地时情等,各种取象比类,都是对的,但又不全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形色气味质地时情等,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五运六气的影响,因生长环境的影响,且这些分类标准又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对中药的运用,也主要是运用其功效(包括其气化的升降出入),这些基本可以算是常数,对于其变数,即对于形色气味质地时情等,很难做到精准的。我们运用五运六气也是直接运用其基本算常数的内容,都是同理的。

如果说,我们对药物的认识能深入到实地观察药物的生长环境,观察其生长收藏化,观察其形色气味质地时情等与时空气候的关系,那么我们才能算是真正运用中药,才有可能从物候的角度运用好五运六气。

所以说,我们已经十分简化地运用中药了,关注其功效(包括气化的升降出入)。相信也会运用好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的。关于五运六气的时空来源转化过程,请看路辉老师的《无极之镜》。

故我觉得不应该抛弃这种高维度的中医认识观。

9)下文将开始精华内容。

 (浓缩的内容就是公众号上一篇的内容,重复的就不占位置了)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本有大量临床经验的书籍,有大量医案,有治验,也有误治的,有理法,有方药,还有论述,有运用思路。就他了,张锡纯,第二个深入的医家。非常适合我们这些中医理论学了很多,各种基础学科也都学习很多的看,但没上临床,就看医案哈,先提前感受下,增加对原有知识储备的认识。

一表昨日拜读的欣喜感:

才一开始我就愈发深深爱上了我家张锡纯前辈,大家有兴趣也来看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哈,真是太好了,就喜欢这种实事求是的,说药物功效,后面附带若干病案,从不空谈,且在病案中才更能体会更多东西。不似众多本草书,纯理论解释,也不知道是否用过,用起来真有这么个疗效吗。与其说得天花乱坠,纯理论推演,不如一个个病案来得实在。

喜欢他一次几味药,就要这种风格,一次一堆药,不好把握药性。且把用药思路都写出来了,以及就诊的详细经过,甚至期间的思考与判断过程,这样的书,不读不行哈。不读遗憾哈。


感谢大家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