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佐的涵义 反佐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尤其明代张景岳,在其所著《景岳全书》一书中,对反佐进行了专题阐述。归纳前人论述,其涵义大致有三: 1.配伍反佐: 是指用性味或作用相反的药物来辅助方中的主药,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如张景岳说:“如以热治寒而寒格热,则反佐以寒而入之;以寒治热而热拒寒,则反佐以热而入之,是皆反佐之义。”清代何西池说:“然也有纯寒而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而于寒剂中少加热药者,此则名为反佐。”(《医碥·卷一》) 2.服法反佐: 是指热药冷饮,寒药热服,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义。喻嘉言曾说:“寒药热服,借热以行寒,热药寒服,假寒以行热,皆反佐变通之法,因势利导,故易为力。”(《医门法律》) 3.炮制反佐: 是指用性味或作用相反的药物与主药一同炮制后,只将主药入药。例如香连丸中苦寒的黄连与辛热的吴茱萸同炒后,弃吴茱萸,将黄连入药。另外,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还将寒药炒熟谓之反佐。 由上可见,反佐的涵义有配伍反佐、服法反佐与炮制反佐三种。通常所说的反佐多指药物配伍反佐而言。配伍反佐是言其常,服法、炮制反佐是言其变。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与反佐法相对应的“正佐法”一词。目前有的文献巳将“佐药”分为“正佐”和“反佐”两种,性味、作用与主药相近者称为“正佐”,性味、作用与主药相反者称为“反佐”。 反佐的作用 1.监制主药(或辅药)的偏性: 前人说:滋阴易于滞腻,扶阳易于化火,温燥易于劫阴,寒凉易于伤阳。说明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运用反佐可以监制主、辅药的偏性,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例如黄土汤中灶心土、白术、附子等,佐以苦寒的黄芩,可免耗阴动血之弊;麦门冬汤之麦门冬佐以辛燥的半夏,则无滋腻碍胃之嫌。 2.消减主药的毒性: 某些药物具有一定毒性,如巴豆、大戟、甘遂、芫花等,用之不当会产生中毒或不良反应。反佐可消减主药的毒性。例如三物备急丸中用苦寒的大黄反佐辛热的巴豆,不仅能消减其毒性,而巳还能增强泻下之功。 3.顾护脾胃: 药物只有经过脾胃的吸收运化之后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如脾气运化无力,胃气受纳失职,纵使灵丹圣药亦无用武之地。因此在祛邪的同时,顾护脾胃、扶助正气颇为重要。十枣汤之大枣,能顾护脾胃、扶助正气,有水祛而正不伤之妙。 4.诱导阴阳: 对于大寒大热之证,若纯用热药或寒药,常有药入即吐的格拒现象,此时可在纯热药中少佐以寒凉之品,或在纯寒药中少佐以温热之属,使其引阳药入阴或引阴药入阳,起到诱导作用。如白通加猪胆汁汤,方中干姜、附子辛热回阳,反佐以苦寒的猪胆汁和人尿,能引阳药入阴,使姜、附不致为阴寒所拒,从而更快更好地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蒲辅周老中医曾说:“若狂躁脉实,阳盛格阴,凉药入口即吐,则在适用之凉药中佐以少许生姜汁为引,或用生姜汁炒黄连,反佐以利药能入胃。”(《蒲辅周医疗经验》) 5.产生新的作用: 济川煎能润肠通便,方中肉苁蓉、当归、牛膝、枳壳均为补养润肠、下气降泄之品,又佐以升麻,轻宣升阳,清阳得升则浊气自降,有“欲降先升”之妙。这种反佐,不能用上述四种作用来解释,而是升降相因,产生了新的作用。 REF:王法德.略论“反佐”[J].山东中医杂志,1982(01):5-8. 簪花仕女图卷(唐·周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