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荨麻疹

 369蓝田书院 2019-05-24
  •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最常见的是IgE介导的Ⅰ型 变态反应。

  • 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 常与各种诱发因素造成 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等炎症介质增 多有关。

  • 病程6周以内为急性荨麻疹,超过6周为慢性 荨麻疹。

  •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 特应性皮炎患者更易发生。

病因:多数找不到确切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 过敏:食物、药物、皮毛、花粉、毒素、粉尘;

  • 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 日光、冷热、摩擦物理刺激;

  • 精神紧张;

  • 全身性疾病: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SLE、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发病机制:

1. 超敏反应

I型(多):IgE

  • 速发相反应Early-phase reaction:组胺

  • 迟发相反应late-phase reaction: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D2。

II、III型(少):II型,输血;III型,血清病及荨麻疹性血管炎。

2. 非超敏反应性:病理因素直接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荨麻疹。

临床表现:

急性荨麻疹:

  • 起病急,突觉皮肤瘙痒,很快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红色风团,可孤立或融合,皮肤凹凸不平,橘皮样外观,微血管内血清渗出急剧,压迫管壁,风团可呈苍白色。

  • 数小时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不留痕迹。

  • 皮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皮损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 严重可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

  • 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

  • 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 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荨麻疹:

  • 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

  •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数月或数年之久,偶急性发作。

  • 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青霉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麻醉剂、酒精、发热性疾病都会加剧荨麻疹。

特殊类型

1)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

  • 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

  • 皮肤划痕症可持续数周、数月至数年,平均持续2~3年可自愈。

  • 病毒感染、抗生素治疗(尤其青霉素)或情绪变化可加重病情。

  • 多数病因不明。

2)寒冷性荨麻疹

  • 家族性:遗传病,罕见。

  • 获得性:常见,接触冷风、冷水、冷物,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斑块状水肿,严重者可出现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有时进食冷饮可引起口腔和喉头水肿。冰块试验或冷水浸浴试验阳性。可表现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冷球蛋白血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3)胆碱能性荨麻疹:青年多见。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后,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有时仅有剧瘙痒而无皮损,可0.5~1小时内消退。偶伴发乙酰胆碱引起的全身症状,头晕严重者可致晕厥。

4)日光性荨麻疹:1小时内消失,较少见。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

5)压力性荨麻疹:站立、步行、穿紧身衣及长期坐在硬物上可诱发。压力刺激作用后2~6小时产生瘙痒性、烧灼样或疼痛性深部水肿,持续8~72小时。手足、躯干、臀部、口唇及面部最常受累。

治疗:

急性荨麻疹

  • 首选没有镇静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

  • 具有镇静作用的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疗效更强,主要用于治疗较为严重的荨麻疹。

  • 维生素C及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与抗组胺药有协同作用。

  • 伴腹痛可给予解痉药(654-2)。

  • 脓毒血症或败血症引起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 休克、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相应急救处理。

慢性荨麻疹:

  • 抗组胺药为主,给药时间根据风团发生时间进行调整,如晨起较多则临睡前给予稍大剂量,如临睡时多则晚饭后给予稍大剂量,风团控制后继续用药并逐渐减量。

  • 一种抗组胺无效时,可2~3种联用或交替使用。

  • 顽固性荨麻疹,单用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可联用H2受体拮抗剂,还可酌情选用利血平、氨茶碱、氯喹、雷公藤多等口服。

特殊类型:抗组胺基础上。

  • 皮肤划痕症,酮替芬。

  • 寒冷性荨麻疹,酮替芬、赛康啶、多塞平。

  • 胆碱能性荨麻疹,西替利嗪、酮替芬、阿托品、丙胺太林。

  • 日光性荨麻疹,氯喹。

  • 压力性荨麻疹,羟嗪。

外用

夏季:止痒液、炉甘石洗剂;

冬季:乳剂,苯海拉明霜。

糖皮质激素:为治疗荨麻疹的二线用药,一般用于严重急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压力性荨麻疹对抗组胺药无效时,或慢性荨麻疹严重激发时,静脉滴注或口服,应避免长期应用。常用药物如下:①泼尼松;②曲安西龙;③地塞米松;④得宝松。紧急情况下,采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

免疫抑制剂:当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病情反复,上述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可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具有较好的疗效,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免疫球蛋白等均可试用,雷公藤也具有一定疗效。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副反应发生率高,一般不推荐用于荨麻疹的治疗。

抗组胺药: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赛庚啶、扑尔敏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地氯雷他定等。

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中医论治

中医称荨麻疹为瘾疹,因其以身痒为主症,且发 作无常之故。病机主要包括六淫侵袭,兼挟为病;脏 腑不调,七情内伤;禀赋异常,内外合邪等,尤其强调 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

荨麻疹临床可见于太阳表证。身痒属表,历代医家多认同此观点,亦多从表论治,代表 方剂有消风四物散、加味羌活饮等。但事实上,临床 虽然多见表证,但见于里证、表里合病者亦不少。

荨麻疹可表现为里或半表半里证。虽然荨麻疹临床常见于表证,临床采用 疏风散邪,从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不能因 此而认为所有的荨麻疹都是太阳表证,都要从表论 治,从而忽略了里证及合病、并病的问题。

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利 湿之中有透热作用,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患者,多有热与湿结,如油裹面,清之不散,利之不出,故加薏苡仁、败酱草清透湿热。

参考:七版教材;中医百科;经方治疗荨麻疹探讨[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