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多数找不到确切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 1. 超敏反应 I型(多):IgE
II、III型(少):II型,输血;III型,血清病及荨麻疹性血管炎。 2. 非超敏反应性:病理因素直接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荨麻疹。 临床表现: 急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
特殊类型 1)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
2)寒冷性荨麻疹:
3)胆碱能性荨麻疹:青年多见。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后,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有时仅有剧瘙痒而无皮损,可0.5~1小时内消退。偶伴发乙酰胆碱引起的全身症状,头晕严重者可致晕厥。 4)日光性荨麻疹:1小时内消失,较少见。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 5)压力性荨麻疹:站立、步行、穿紧身衣及长期坐在硬物上可诱发。压力刺激作用后2~6小时产生瘙痒性、烧灼样或疼痛性深部水肿,持续8~72小时。手足、躯干、臀部、口唇及面部最常受累。 治疗: 急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
特殊类型:抗组胺基础上。
外用: 夏季:止痒液、炉甘石洗剂; 冬季:乳剂,苯海拉明霜。 糖皮质激素:为治疗荨麻疹的二线用药,一般用于严重急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压力性荨麻疹对抗组胺药无效时,或慢性荨麻疹严重激发时,静脉滴注或口服,应避免长期应用。常用药物如下:①泼尼松;②曲安西龙;③地塞米松;④得宝松。紧急情况下,采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 免疫抑制剂:当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病情反复,上述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可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具有较好的疗效,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免疫球蛋白等均可试用,雷公藤也具有一定疗效。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副反应发生率高,一般不推荐用于荨麻疹的治疗。 抗组胺药: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赛庚啶、扑尔敏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地氯雷他定等。 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中医论治 中医称荨麻疹为瘾疹,因其以身痒为主症,且发 作无常之故。病机主要包括六淫侵袭,兼挟为病;脏 腑不调,七情内伤;禀赋异常,内外合邪等,尤其强调 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 荨麻疹临床可见于太阳表证。身痒属表,历代医家多认同此观点,亦多从表论治,代表 方剂有消风四物散、加味羌活饮等。但事实上,临床 虽然多见表证,但见于里证、表里合病者亦不少。 荨麻疹可表现为里或半表半里证。虽然荨麻疹临床常见于表证,临床采用 疏风散邪,从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不能因 此而认为所有的荨麻疹都是太阳表证,都要从表论 治,从而忽略了里证及合病、并病的问题。 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利 湿之中有透热作用,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患者,多有热与湿结,如油裹面,清之不散,利之不出,故加薏苡仁、败酱草清透湿热。 参考:七版教材;中医百科;经方治疗荨麻疹探讨[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