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克绍先生治学方法与学术特色 ——纪念《伤寒解惑论》发表40周年

 369蓝田书院 2019-05-24

编辑推荐语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第二年(1978年),发表了李克绍先生的《伤寒解惑论》一文,在伤寒学术领域引起较大反响。值《伤寒解惑论》出版40周年之际,李心机教授以列举实例的方法将《伤寒解惑论》的学术特色及李克绍先生的治学方法详细阐释,文中所述可谓医学真传

[摘要]在《伤寒解惑论》出版40周年之际,通过梳理该书的构建过程及列举实例的方法,阐释了李克绍先生的治学方法及学术特色。强调在研究《伤寒论》过程中,要读原典白文、忠于原著,读于无字处、读于有字处。并首次将李克绍先生的学术人生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教学相长的萌生蕴蓄期,精炼升华的形成成熟期,构建学术体系、自成学派的深化发展期,这对加深理解《伤寒解惑论》一书在《伤寒论》研究历史中的学术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我的导师李克绍先生(1910-1996年)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先生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伤寒论》的研究中。1978年先生68岁时,《伤寒解惑论》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引起学术界同行极大反响。《伤寒解惑论》是先生20年来深入思考与研究的成果,它的出版,打破了既往脱离临床、多有臆想附会的注解套路,开创了基于临床实践,将理论与临床应用密切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有重大建树,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时值《伤寒解惑论》发表40周年,现将先生的治学方法与学术特色论述如下。

1  从《伤寒论讲义》到《伤寒解惑论》

《伤寒解惑论》学术思想萌生于先生为山东中医学院1962年级学生编写《伤寒论讲义》及其用这本讲义的教学体会。20世纪60年代初,先生认为当时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内容与国内同行讲解《伤寒论》的内容,基本上是源自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只不过是用白话表达罢了,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有明显脱离原典、脱离临床的附会内容。先生研究《伤寒论》,则是反复研读白文,结合临床,独立思考。于是先生花费极大的精力编写教材《伤寒论讲义》,由学校内部印刷,为1962年级学生教学首次使用。

先生给1962年级讲授完《伤寒论》之后,对自己讲课的体会进行了总结,于1964年在《中医杂志》第3期发表了《谈谈伤寒论的教学经验》一文。先生把教学体会与经验总结为五条:一是“以代表性的条文为主,用类同的条文作为补充或发挥”;二是“以原则性条文为主,引用同一理法的其他条文作具体说明”;三是“证候要结合临床,刻画逼真,避免公式化”;四是“方剂的运用,要从基本原则达到高度的灵活”;五是“症状的变化,既要掌握其个别的特点,又要找出其相互的联系”。这五条表述,不仅是对自己编写的《伤寒论讲义》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为20年后撰写《伤寒解惑论》理清了思路。《伤寒解惑论》是先生对《伤寒论讲义》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的再挖掘。在只有9.5万字的《伤寒解惑论》中,先生独辟蹊径、提纲挈领地提出自己的精深见解。《伤寒解惑论》提出数十个全新的学术见解。其中的核心论点指出:三阴三阳是疾病的类型,诠解了“伤寒传经的实质”,破除了800多年来的“六经传变”谬说。讲清楚了什么是“传”“再传”“转属”等。

先生早年讲课,有时还借用“六经辨证”这个“术语”,但是,当自己的学术思想形成以后,在先生晚年的话语里,只要讲到《伤寒论》,都是讲“三阴三阳辨证”或是“六病辨证”。从不说“六经辨证”,从不讲“六经传变”。这是李克绍伤寒论学派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伤寒论》研究史上,《伤寒解惑论》是使《伤寒论》研究走出800年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窠臼的重要里程碑。

2  强调读原典白文,读书要忠于原著

先生强调读《伤寒论》原典白文,要忠于原著,这就是说,读《伤寒论》不能附会,不能把原本毫不相关的事说成有关,不能把原本没有某种意义的事说成有某种意义。

2.1  关于“经”

先生指出,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代表疾病类型。把三阴三阳称作“六经”,这是后世人朱肱的《类证活人书》的作为。于是再后世人,就错误地认为“经”即是“经络”,从而把人引向歧途。先生说:“张仲景只提过三阴三阳,何尝提过六经?”所以说,那些讲到《伤寒论》,即谈“六经”“六经传变”“六经辨证”的学人,并没有认真研读《伤寒论》原典,缺少文本精神。读的是后世人的解说。

2.2  关于“传”

“传”在六病诸篇首见于第4条,次见第5条。研究《伤寒论》的人,几乎都把这个“传”说成是“传经”。明白了先生所说的“三阴三阳”是“疾病类型”,不是经络,那么这个“传”,就不是“传经”了,而是“变化的意思”。先生指出,在条文中“六天”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叫做“经”。“经尽为六天终了”,“传”就是从发病到“经尽”的变化过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逐渐恢复、痊愈的过程,这在《伤寒论》中叫着“传”。三阴三阳发病都有这个过程。所以,得出来的结论是三阴三阳六病各自都有表证。在《伤寒论》中,太阳病发展为阳明病、太阳病发展为少阳病等,这个过程称为“转属”或“转系”或“转入”,而不叫“传”。先生通过原典文本研究,结合临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彻底否定了成无己创立的一日传太阳、二日传阳明、三日传少阳、四日传太阴等所谓的“六经传变”谬说。

2.3  表证不同于太阳病

先生说:“表证和太阳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证是肤表营卫不和的反应,其症状为“发热,恶寒,脉浮,身体痛。”百病都可从皮毛开始,岂可一见到发热恶寒就贸然认为是太阳病?所以当这个发热恶寒的表证还不具备太阳病的特殊症状时,就只能叫着“表证”,而不能称之为“太阳病”。

2.4  关于第38条、第39条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不是“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不是“风中兼寒”“寒中兼风”。“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是成无己等后人的谬解。先生认为,这是“伤寒未及时治疗,延迟多日,使脉由浮紧变为浮缓,身痛逐渐变为身重”。这是从临床出发才能认识到的发病过程。

2.5  关于五苓散证

历来注家都把第71条至74条的五苓散证称作“膀胱蓄水”。先生认为这是错误的。真正的“膀胱蓄水”是猪苓汤证。而五苓散证是水停在三焦。所以在先生的话语中,从来没有“太阳膀胱蓄水”这句话。

2.6  小柴胡汤证不同于少阳病

先生认为:“学习《伤寒论》少阳病篇,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少阳病,什么是柴胡证。二者发病机制不同,症状不同,误治后的结果也不相同。”先生强调:“少阳病是自发的,其口苦咽干目眩等症,是感受外邪后二三日就出现,而柴胡证则是由太阳病发展来的。”

2.7  阳明病胃家实

《伤寒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后世人称之为阳明病提纲。先生指出,有注家认为“胃家实”也包括白虎汤证,这是不符合原典本意的!先生指出:“白虎汤证在《伤寒论》中本来叫作三阳合病,称其为阳明经证,那是后来的事。”“三阳合病”是“表里俱热的意思”。第208条说:“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在阳明病中“有潮热”与“手足濈然汗出”伴“大便硬”,才是典型的“胃家实”

2.8  太阴大实痛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先生指出旧注的错误,指出把“大实痛”讲成是胃肠中有腐秽、宿食或结滞是错误的。

先生指出,把桂枝汤在这里的作用讲成是“解表”,把加芍药讲成是“和太阴”,把加大黄讲成是下腐秽宿食,把两方讲成是表里两解等,都是错误的。先生认为,本条讲的是太阴实证,是脾络不通,加芍药是破阴结、通脾络,加少量大黄(二两)是活血行瘀,而不是通大便。

2.9  厥阴病只有四条

先生说:“读《伤寒论》厥阴篇,首先必须分清什么是厥阴病,什么是一般伤寒。”“篇中标明为厥阴病的只有前四条”。先生根据自己学识、经验判断出厥阴病篇中,讨论厥阴病的条文只有四条,这完全被30年后的文献学、版本学研究所证实。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目之下,有至关重要的五个小字——

“厥利呕哕附”。这就明白无误地表明,“厥利呕哕”的内容不属于厥阴病,而是“附”在厥阴病篇。

把厥阴病篇的四条,与附在厥阴病篇后面的“厥利呕哕”混到一起。这始于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注解伤寒论》把厥阴病篇篇目下的“厥利呕哕附”五个小字删去了。于是造成了厥阴病篇的混乱。因此,那些想方设法想把厥阴病篇的内容与“厥利呕哕”的内容捏合在一起的论述,对于《伤寒论》原典文本来说,只是对原典的纂改,从而把“辨厥阴病”的内容与“辨厥利呕哕”的内容搅和乱了。另外,先生结合临床又指出白头翁汤证与吴茱萸汤证也属于厥阴病。而四条之后的那些有关“厥利呕哕”的条文都是一般伤寒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因此,后世和现代那些总想把厥阴病篇的内容,纵横编在一起,还讲什么里面有内在逻辑等,这只是一种谬解,是违背仲景原典文本的。这如同在《伤寒论》研究史上,曾把同是以腹泻为特征的霍乱病篇与太阴病篇的内容混编在一起一样,都属谬解。

3  读于无字处,读于有字处,钻进去,跳出来

3.1  读于无字处,从无字处觅有得

3.1.1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这一条,先生的句读是“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错误的句读是“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条文中的“作”字,是“用”的意思,不当“发作”讲。如果按错误的句读:“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来理解,这是说患者发作喘息时,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效果最好。意思是说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的目的是治疗喘家之“喘”,而且效果最好(佳)。 实际上,有这种理解的人,若真遇到喘家发作“喘”证,这些人也是不使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喘家发作之喘,既有寒热之分,又有虚实错杂,因此,怎么可能只有一种使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之“喘”呢?由此看来,把本条句读为“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既不符合原典本意,也不符合仲景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的思路。本条所讲的“喘家”,之所以要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不是因为喘证发作,而是因为这个“喘家”感受了外邪,具有桂枝汤的适应证。因为“喘家”感受外邪容易引发喘息,但不是必发喘息。这里的“喘家”二字只是表达出这个患者既往有喘息的病史,而不是说这个患者的现在证是喘息。就本条而言,本证患者只有桂枝汤证,而并没有发作喘息。因此,本证用桂枝汤的目的在于解表。之所以要加用厚朴、杏仁,这是因为本证患者素有喘息宿疾,加厚朴、杏仁降气,以防宿疾发作,此有未病先防之意,所以文曰“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对比而言,即使不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而是直接使用“桂枝汤”,这也不算是错误,只是不能说是“佳”罢了。小小的“,”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1.2  第318条四逆散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条的“四逆”这个症状前面虽然没有“或”字,先生断然指出,没有“或”,“也是或然症”,因为对少阴病来说,“四逆”这个症状不具有特异性,更不是应用四逆散的指征。就本条来说,四逆散的应用指征是“腹中痛”与“泄利下重”。在本条中,只有明白了方后注的“腹中痛者,加附子”,才能真正理解四逆散证的本质。四逆散的核心是方后加减。因此,在《方剂学》中讲“四逆散”不讲方后加减,所以不是《伤寒论》中的“四逆散”。那种所谓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的四逆散治男科病,这就像标榜用芍药甘草汤治一切阴虚证,用桂枝甘草汤治一切阳虚证一样,那只是噱头。

3.2  读于有字处,从有字处寻底蕴

3.2.1  大便硬  在先生之前,几所有注家都把“大便硬”讲成是大便“坚硬”,先生认为“大便硬”在不同的条文中,含意不同。“大便硬”与“小便利”并见,则是指“大便不溏”,即大便由不成型变为“成型”,也就是大便正常的意思。“大便硬”是与“大便不硬”比较,大便“不溏”曰“硬”。

3.2.2  小便利  先生说,论中多数条文中的“小便利”,不是说小便特别的多。而是指小便正常,是与“小便难”对比而言。如第125条抵当汤证中“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小便自利”是与“小便不利”比较。

3.2.3  能食与不能食  第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此处的“能食”与“不能食”是相对而言。“能食”不是说特别能吃,而是对比“不能食”而言,是指纳食正常。

4  李克绍先生《伤寒论》学术人生三阶段

我研究先生的学问40年,把先生的《伤寒论》学术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

4.1  第一阶段:萌生蕴蓄期(19581964年)

这一阶段的代表著作是《伤寒论讲义》《谈谈〈伤寒论〉的教学经验》,标志性学术建树是强调三阴三阳发病“初期都由皮毛开始,然后由浅入深,由表入里”,这一个观点突破了800年来的“六经传变”论;强调五苓散证不是“膀胱蓄水”,作出极有影响力的“水停三焦”论断;批判太阴大实痛“表里双解”说,指出“大实痛”不是“胃家实”,而是“表邪内陷,脾络不通”。这一阶段,先生年龄50岁左右,主要是学术探索与积累,学术实践的特点是教学相长。

4.2  第二阶段:形成成熟期(19651982年)

这一阶段的代表著作是《伤寒解惑论》《伤寒论语释》《六经提纲琐谈》《读伤寒论随笔》《结合临床探讨伤寒论厥阴病》,标志性学术建树是系统地阐释了“传”“传经”“再经”“转属”的原典本意;对千年来《伤寒论》研究进行了反思,从根本上否定了成无己杜撰的“六经传变”谬说。在这一阶段,先生厘清了“太阳病和表证”“阳明病和胃家实”“少阳病和柴胡证”“太阴病和霍乱”“少阴病和太少两感”“厥阴病和一般伤寒”等理论中一些违背原典的认识,并提出全新的见解。

在《伤寒解惑论》中,先生运用理解与解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六病串解”,提出“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的学术主张,从而在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指导思想方面突破了前人的藩篱。先生对《伤寒论》文本的“理解”是建立在理智上、经验上、文理上、医理上、义理上、事理上、逻辑上,任何“解释”都必须合乎道理。先生对条文的解释是循着文本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从而构建起全新的研究范式。这一阶段,是先生从5572岁,主要是学术凝思与提高,学术实践的特点是精炼、升华。

4.3  第三阶段:深化发展期(19831996年)

这一阶段的代表著作是《伤寒串讲》《伤寒论太阴篇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论三阴中风》《论传经》,标志性的学术建树是自1978年撰著《伤寒解惑论》、1982年撰著《伤寒论语释》之后,至1996年,在这将近15年间,先生在耄耋之年,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影响的有关《伤寒论》的研究论著,如:论“传经”(《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论热入血室(《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我对胃家实的看法(《中医杂志》1987年第9期)等。

这一系列论文,进一步阐述了《伤寒解惑论》中意犹未尽的学术思想。通过独创的方法论与独具特色的学术见解,对传统的《伤寒论》研究方法论进行了扬弃。先生在自己的原创性研究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完善、深化、系统化既往的学术成就,对《伤寒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让学术界耳目一新的见解与方法论原则,从而构建起自己的《伤寒论》研究体系,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李克绍《伤寒论》学派”。这一阶段是先生从7386岁,是先生学术思想深化发展阶段,也是先生人生中最闪亮的阶段,学术实践的特点是构建学术体系、自成学派。

一部让历代人感到文辞艰涩的《伤寒论》,被我的导师李克绍先生讲活了。先生说,一部“活泼泼”的《伤寒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先生研究《伤寒论》数十年的实践与成就,开辟了20世纪后期以后的《伤寒论》研究的新方向,关于这一点,当代人认识尚显不足。但是,历史将会证明:在《伤寒论》研究史上,在中国医学史上,先生将会被历史推向越来越崇高的地位。历史已经铭记先生对《伤寒论》研究的贡献。

《伤寒解惑论》不仅是李克绍先生的荣誉,更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荣誉。

[作者简介] 李心机(1942-),男,山东烟台人,教授,主要从事《伤寒论》理论与临床思路研究,E-mail13065061822@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