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红霞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

 369蓝田书院 2019-05-24

袁红霞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分为血瘀热毒型、阴虚有热型和气阴两虚夹瘀型,临证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参考现代医学检查结果,重视治疗相兼疾病。作者详细总结了其治疗思路与用药经验,值得阅读借鉴。

[摘要]袁红霞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以脾胃正气亏虚为本,瘀热毒邪留滞为标,病机发展是由轻到重、因实致虚的渐变过程。根据虚瘀的病机演变,袁教授将胃癌前病变分为血瘀热毒、阴虚有热和气阴两虚夹瘀三种证型,并提出在疾病不同阶段,应按照虚瘀特点,参考内镜及病理检查,采取不同治法:早期肠化/异型增生程度较轻时着力祛邪,中期轻中度肠化/异型增生时扶正与祛邪并举,后期病情进展,肠化/异型增生程度较重,以益气扶正为主。列举验案1则以说明疗效。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胃癌发病率为679.1/10万,死亡率为498.0/10万。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病理学概念,是指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PLGC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就会沿着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路线逐渐进展,因此PLGC的早期治疗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点。西医对PLGC主要以祛除危险因素和跟踪随访为主,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如何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是其薄弱环节。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防治PLGC的重要指导思想,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PLGC方面具有确切疗效。袁红霞教授是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临床从虚、瘀入手分期论治PLGC,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腑与外界相通,最易受戕。PLGC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痞闷、疼痛、胀满等症状,多因长期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职、中焦气机不利、气血生化乏源、胃络失于濡养,逐渐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及组织病理改变。袁教授在临床中发现PLGC患者多病程较长,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多伴有血瘀表现,如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脉象细涩、夜间胃脘隐痛等。中医有“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之说,久病耗气伤精,气衰无力则血瘀,血行不利则胃络失养而瘀毒留滞不去,因此袁教授认为虚瘀夹杂是PLGC的核心病机,贯穿于发病过程的始终。但在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虚、瘀各有侧重,证候不尽相同。发病早期,腺体萎缩及伴肠化/异型增生病变程度较轻,以炎症细胞浸润为主,此时多热证、实证,属于血瘀热毒;发病中期,腺体萎缩及伴肠化/异型增生病变程度为轻中度,瘀热毒邪伤及胃阴,属于阴虚有热;发病后期,腺体萎缩及伴肠化/异型增生病变程度较重,病程迁延,瘀热留滞日久,耗伤正气,此时因实致虚,属于气阴两虚夹瘀。其病机发展是一个由轻到重、因实致虚的渐变过程。

2  诊疗经验

2.1  补虚祛瘀为基本治则  

袁教授认为PLGC的病机以脾胃正气亏虚为本、瘀热毒邪留滞为标,故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抓住虚瘀夹杂的本质和主要矛盾,以补虚祛瘀为基本治则,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正邪衰盛的不同分期论治。

疾病早期以血瘀热毒为主,临床多见胃脘痞满而痛、烧心、泛酸、口干苦等症状。胃镜检查提示胃炎活动期,见炎症细胞浸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较轻或无。患者脾胃虚弱程度较轻,以实证为主,治疗重在祛邪,治法以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为主,多采用丹参、三棱、莪术、姜黄、地鳖虫、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蜂房等药物。

疾病中期以阴虚有热为主,多见胃脘痞闷、食后腹胀、灼痛隐隐、胃纳不香,舌暗红少苔等。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或伴轻中度肠化/异型增生。瘀热实邪不去伤及胃阴,治疗当扶正与祛邪并举,以养阴清热、活血祛瘀为主。多采用天花粉、玉竹、女贞子、旱莲草、赤芍、重楼、蒲公英、夏枯草等药物。

疾病后期以气阴两虚夹瘀为主,多见乏力倦怠,胃脘隐痛入夜尤甚,纳呆食少,不知饥,稍食即胀闷不消,舌质暗淡有裂纹及瘀斑瘀点,舌苔少而干,脉细沉涩等。胃镜检查多提示腺体萎缩及肠化/异型增生程度较重。患者脾胃气阴两虚较重,同时伴有明显瘀滞症状,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治法为益气养阴、活血消癥,多采用太子参、黄精、黄芪、石斛、鳖甲、玄参、莪术、仙鹤草等药物。

2.2  注重结合内镜检查  

胃镜活检是西医诊断和监测PLGC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内镜精细诊断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等多种新技术相继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PLGC及早癌的诊断能力。袁教授认为胃镜活检技术一方面可以作为中医诊断方法的延伸,提高辨证诊断的精确性。胃镜活检的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疾病进展的阶段,临床上部分患者存在临床表现与胃镜活检程度不一致的情况,即病理提示腺体萎缩及肠化/异型增生程度较重,但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较轻,此时不能忽视胃镜活检结果,应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药物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胃镜活检技术还可以作为评价中医疗效的指标,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多以患者主观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为依据,缺少客观化指标,通过与胃镜活检技术结合,能够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2.3  重视治疗相兼疾病  

PLGC患者脾胃功能较差,临床常兼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袁教授总结了治疗相关疾病的用药经验。

2.3.1  伴反流性食管炎  PLGC患者脾胃虚弱,常因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出现呃逆、泛酸、食道烧灼等症状,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袁教授常在处方中加入旋覆花(包煎)15 g、赭石5 g、清半夏10 g,合张仲景旋覆代赭汤之意。赭石为介石类药,考虑本病病位在上,赭石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其沉降之性易深入下焦,使药失病所。

2.3.2  伴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临床多直接采用胃镜下剔除术治疗,但不少患者存在息肉复发问题。袁教授认为息肉属内生癥积,亦由瘀热邪气留滞而成,治疗常加入乌梅30g、僵蚕15g等,效果显著。

2.3.3  伴消化道溃疡  PLGC发病早期血瘀热毒实邪较重时,常伴有消化道黏膜溃疡,患者胃脘灼热疼痛,袁教授常加入地榆、白及、蒲公英等活血祛瘀、生肌收敛之品。蒲公英常用于外科痈疡,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载:“炙脆存性,火酒送服,疗胃脘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亦认为其“不仅能清胃,还能消瘀,凡因瘀热作痛,用之最宜”。袁教授临床用之治疗消化道溃疡确有良效。

2.4  用药平和,配伍合理  

PLGC的病机复杂,脾胃气阴两虚与瘀热毒邪夹杂为患。治疗时既要益气养阴补脾益胃,又要祛瘀清热。若过用滋阴养胃、补气健脾之药,恐滋腻过重导致脾胃气机壅滞、瘀热之邪留滞更盛,加重病情;若过用苦寒、行气、破血等攻逐之品,则更伤脾胃元气,加重气阴耗伤。因而在用药上要权衡轻重,灵活配伍。袁教授常选用药性柔和、补而不滞之品。

健脾益气常选用太子参、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皆为健脾益气常用药物,应用时注意少佐理气调中之品,如陈皮、木香、白蔻、紫苏梗等,使补中有行,补而不滞,但用量不宜过多,在6~10 g左右,防止理气药耗气伤阴。袁教授还喜用仙鹤草,取其补虚强壮、止血解毒之效,此药止中有行,兼有活血之长,与PLGC虚瘀夹杂病机尤为契合,凡精神不振、四肢无力、疲劳怠惰等,用之确效。滋阴养胃药常选用沙参、麦冬、百合、天花粉等,少佐薏苡仁、白扁豆、佩兰、茯苓等甘淡祛湿之品,使滋而不腻,养阴不碍胃。PLGC患者多伴有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常因情绪波动引起胃脘不适,因此在调理脾胃同时兼顾疏肝,使土得木而达,常选用柴胡、佛手、豆蔻、香附、乌药、枳壳、白芍等药物。化瘀消癥常选用莪术、鸡内金、浙贝母、蜂房、三七、土鳖虫等药性较为柔和的药物,且需配伍益气扶正药,以防邪去正伤。总之,用药要时时考虑虚瘀夹杂的基本病机,以达到补虚不恋邪、祛邪不伤正之目的。

2.5  汤剂取效,丸药缓图  

PLGC病变非一日而成,因此治疗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步步为营,从长计议。袁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一套治疗策略,即汤剂取效,丸药缓图。在治疗前期要连续应用汤剂,针对患者的主诉和其他症状体征辨证治疗。汤者,荡也,取其速效,尽快缓解症状。在治疗中后期,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已明显改善,仅存在胃镜及病理结果的异常,多根据患者的体质,处以补虚祛瘀药物,制成水丸服用。丸者,缓也,其药力缓和,作用持久,且服用方便,适合常服久服,能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有大量丸剂,如大黄䗪虫丸、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用来治疗病程日久、病位沉伏的癥瘕病证,PLGC也属于内生癥瘕的范畴,故在PLGC的治疗中应用丸药长服多能取得满意疗效。

2.6  综合调治,多管齐下  

袁教授在临证中常常采用综合调治的方法,如对于胃脘不适、失眠、烦躁易怒、眼干目涩等症常用耳穴压豆疗法,用王不留行子贴敷于耳郭肝、胆、脾、胃、肠、交感、内分泌等反射区;对于急性胃脘疼痛或血证,常采用针灸、刺络放血等疗法;对于肠道腹泻、便秘等症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治疗效果。

3  病案举例

男,54岁,2016年5月27日初诊。患者自述胃脘痞满隐痛间作7年。刻诊:胃脘痞满,消化不良,胃脘隐痛,夜间明显,时烧心泛酸,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寐安,大便时不成形,小便调;唇舌紫暗,苔白,脉沉稍弦。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重度萎缩性胃炎,腺体中度肠化伴轻度非典型增生。中医诊断:胃痞,气阴两虚夹瘀证。处方:太子参20 g,黄精20 g,黄芪30 g,石斛10 g,鳖甲10 g,玄参15 g,莪术20 g,仙鹤草30 g,鸡内金20 g,生薏苡仁30 g,三七粉(冲)3 g。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前0.5 h服用。复诊在上方基础上随症加减,连续服用1个月,同时嘱清淡饮食、禁辛辣之品,适量进行户外运动。待胃痞隐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后,守方服丸剂巩固治疗,连续调理6个月后胃镜复查提示轻度黏膜慢性炎症,腺体偶见肠化。

按:本案患者胃脘痞满,消化不良,稍食即饱胀不适,同时伴神疲乏力,均为脾胃虚弱、气阴不足的表现;胃脘隐痛夜甚,时有烧灼,唇舌紫暗乃阴虚血瘀之症。胃镜及病理提示腺体萎缩较重,同时伴肠化及非典型增生。辨证属气阴两虚夹瘀,方药处以太子参、黄芪、仙鹤草健脾益气,黄精、石斛、玄参益胃养阴,配合鳖甲、莪术、鸡内金、三七粉活血软坚消癥。关于黄芪与莪术的配伍,张锡纯论述颇为精当:“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癥瘕”。袁教授亦宗其法,以益气药与活血药配合应用,连续调理6个月取得较好疗效。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2018年第12期,本期原文见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