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茂林之家 2019-05-24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大脑是人的神经中枢,结构复杂而精细,稍有损伤,轻则功能丧失,重则危及生命,被称为“生命禁区”。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躬身耕耘30余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坚孜孜不倦探索神经密码,守护着患者的“生命禁区”,让命悬一线的患者转危为安。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他在病因复杂的神经内科领域深入研究,医治了大量的脑卒中、癫痫、帕金森病等患者,成为常州神经病学界的金字招牌。

专家介绍:吴坚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苏州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理事,常州市医学会理事,常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常州市康复学会理事。《药学与临床研究》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脑血管病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扎实,处理神经内科疑难及重大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处变不惊,让患者起死回生

“医生医生,我的老伴突然说不出话啦!”2006年的一天,一名老太太神色慌张地跑到神经内科医生办公室门口喊道。听到呼救,吴坚立刻快步出来查看患者。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男性,因脑出血收治入院,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一度趋于稳定。孰料,治疗刚过一周时间,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先是头痛、呕吐,随即偏瘫加重,失去了神志,“如不及时处理,引发脑疝,死神将步步逼近。”

但CT检查的结果却让后续的治疗陷入僵局:患者的颅内并没有再次出血,只有血肿腔明显扩大,且周围水肿加重,“如果再次出血,手术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在连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都无法确定,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病人危在旦夕,坐镇神经内科的吴坚却并没有慌乱。

这是吴坚作为副主任全面主持神经内科工作的第二年。他顶住压力,一边冲锋在前抢救病人,一边埋头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并仔细梳理2003年到2006年以来收治的相关病例。

最终,经过反复推断和讨论,他在江苏省内首次提出这类患者应诊断为“脑出血慢性张力性血肿”。诊断明晰后,他又果断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此前,国内外有一种观点

认为脑出血慢性张力性血肿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应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也有其局限,治疗费用高、风险大、住院时间长,而且高龄体弱患者并发症多。”

吴坚主持神经内科工作后,会同科室医生引进了先进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2013年,吴坚主持的“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慢性张力性血肿的效果与效益临床评价研究”,获得了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危急关头,为何您总能处变不惊?十几年过去,年轻医生听到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仍然为他捏一把汗。吴坚却会心一笑,“遇到突发事情,最重要的是冷静。恐惧不仅于事无补,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

冷静,犹如嵌在吴坚大脑中的“防短路装置”,越是压力大情况危急,他越是冷静思考、果断处置。

2005年,日本本田新大洲摩托公司高管、59岁的阪本先生在常州出差期间,突发头晕头痛,而且很快变得口齿不清,身体左侧无力,被紧急送往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头颅CT检查显示,患者右侧外囊血肿,出血量达到了40毫升,当即被收入神经内科。

临危受命,神经内科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是患者的病情急速发展,刚刚办完入院手续,左脸面瘫、左半边身体肌力降到0,而且颅内还在持续出血;另一方面是来自国际友人一方的疑虑,常州的医疗水平比得上日本或者上海吗?

吴坚没有退缩,在他的领导下,神经内科医疗团队在患者入院第二天及时施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术后,他又继续率团队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给予最妥当的治疗方案,最终使病人闯过了“鬼门关”。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一个多月后,阪本先生先生出院,专程向一院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送上锦旗。忆及动情处,他两次流下热泪。

“任何先进的仪器代替不了温暖的心,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爱!”

滴水不漏,让疾病无所遁

1985年,吴坚从南京医学院毕业进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时,神经内科还只是大内科下的一个医疗组,“一共才18张床位。”医疗组维持着3-4名医生的配置,除了负责门诊和病房,还要轮班上门急诊,工作紧张繁重。

初来乍到的吴坚就被当成了神经内科的有生力量。在一个个疑难病例,一次次危重症抢救的磨练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技能;在老一代神经内科专家高士敏、吕玉凤、崔旦旦等博学、仁爱、严谨、求实的作风影响下,他孜孜不倦地求索思考。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也就是在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

行医也是一门手艺活

一名真正出色的神经科医师

是靠一双手、一双眼

来判断患者病灶的位置

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

是用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推断

直至今日,吴坚已经从一名住院医师成长为神经内科的学科带头人,但他给病人看病时,仍然会从最基本的问诊查体开始。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正是这样滴水不漏的严谨态度,让吴坚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时常从各种纠缠在一起的症状谜团中抽丝剥茧理出头绪,通过与病人拉家常问出来的细节,找到揭开谜底的关键。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润物无声,让职业更有温度

敢于并善于破解医学难题的吴坚,心中另有一片诗意的天地。

工作之外,他最大的爱好是摄影,不仅自费订阅了很多摄影书报,难得的休息日还会背着照相机出去“扫街”。他说,自己的爸爸是律师,妈妈是老师,从小在文人家庭长大,他骨子里也是个文艺青年,喜欢摄影、美术、文学等文艺相关的学科。

二十几年前,著名画家陈逸飞的老师、美术家孟光教授在病房住院时,就将吴坚引为知音,笑称他是“医生中最懂艺术的”

事实上,对吴坚而言,艺术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放松,而是心存的这份诗意,能够让他更细微地体察人性、懂得生命,做一个更有温度的医生。“上医治未病”,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还在于对疾病防治的使命感。

这几年,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迅猛递增,并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身为神经内科的主任,吴坚深感肩上疾病防治担子之重,“只在医院等着给患者看病治病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让老百姓懂得健康知识,防患于未然。”

2012年,为提高常州地区民众对脑卒中的知晓率,筛查本地区高危人群,一院被卫生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地市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神经内科作为重要的组成科室,也站到了科普的最前沿。事实上,吴坚和他的团队,不管是下乡义诊,还是日常查房、门诊看病,从不忘向病人、家属及群众传授脑血管病预防知识。

大医丨探索神经密码 保驾生命中枢——吴坚

润物无声,改变的不仅仅是患者,还有凝聚着吴坚心血和汗水的神经内科。

如今,神经内科已经从一院大内科下的医疗组发展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除了神经内科专家、专科门诊,还细分出了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认知障碍等专病门诊,每年门诊量约5万余人,住院2500余人次。

本着勤学思辨,团结协作的科室精神,一院神经内科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仅博士就有7位,在常州所有医院的专科中都可谓凤毛麟角。

吴坚教给他们的最重要一课,仍然是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如果不给病人以人性的温暖,把病人视作等待修理的“机器”,那即使有再丰富的医学知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

部分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来源:常州市医学会、常州新周刊

编辑:陶燕君

校对:陆人杰、史伟

审核:王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